《难哄》开播演了不超过10集, 女主遭到性骚扰,造黄谣,强奸未遂, 路上遭遇暴露癖就超过6次(据不完全统计),不禁让人产生生理不适,简直就到了一个逆天的程度。
我不禁想为什么编剧或者原作者会想要塑造这么一个角色?一个除了美貌,几乎毫无角色魅力的女性性受害者?

如果说这部剧要讨论女性困境,那就更应该聚焦在女性的痛苦,成长,如何自救,以及社会如何共同解决这一类问题,而不是转眼就像从来没有经历过骚扰一样等待,在危急的时候天降男人,救她于水火,然后继续温吞自卑地生活, 继续和男主暧昧。
如果说要给女主一个悲惨的身世,一次侵犯未遂就够了,就足以塑造人格,不用反复创造场景,反复被骚扰。整个前几集看下来,女主就是一个骚扰集合体。 一个完全被客体化的受害者。

再说回缺乏角色魅力这一点,除了开头强行给女主一个高光救人之外(这也不属于记者能力的体现,更像是传统戏剧对于女性当圣母的期待),后期就更难看出女主当记者的职业高光了。 一直因为貌美被骚扰就是她的高光。

当然男主也半斤八两,当女主高中被造黄谣,他反而说一句,那些男生该不会喜欢你吧,这一点我也是很难理解。 我理解一般的二愣子高中生可能真的会这么说,但给男主说只会降低角色魅力。

其次,男女主都看似没有什么令人骄傲的工作能力,深度的爱好,更别说什么深刻的见解和思想了。两人的对手戏,除了那暧昧的氛围感,就更是毫无营养的废话。 那两人互相到底再爱什么? 爱曾经得不到的白月光? 爱漂亮的脸蛋? 不是说不能爱白月光或者漂亮脸蛋啊,就是除了这两个呢? 一个爱情仅仅靠以前的不甘心和一张漂亮脸蛋能撑多久?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个及其空洞的偶像剧,除了唯美的氛围,一无所有。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人写出这样的故事,而且还会畅销,大火?

然后我又想到了《偷偷藏不住》,一个被我称之为一个被浪漫化的恋童癖的故事。一个男大学生勾引初一小女孩的故事。当时我看这部剧,在震惊这个设定之余,悄悄地去查了一下原作者是谁。 听说原作者是未成年的时候写了这部作品。心理稍微得到了一丝丝的抚慰,可能只是不成熟的小女孩的意淫吧,无可厚非。
但是这种故事,为什么还会被成年的制片人买下来,做成电视剧,把这种本质上有着巨大恋童倾向的剧包装成浪漫偶像剧,大肆播放?
再退一步,为什么这种作品可以成册出版,被大量的人阅读?
那这就是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表达,人人都可以成名,但却缺乏审核的结果。
我们可以想象,假设我现在是一个初中女生,阅读了这样的作品,不自觉会对男大有滤镜, 或者会把对成年异性的倾慕强化为一种爱慕。

有了这种想法,我忽然发现,我要是当了父母,我就会成为那个天天举报的人。

再说回《难哄》,我没有看过小说,目前只看了前几集,但好奇心驱使我去看了一下故事梗概。 说是女主自从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母亲爱继女比爱自己多(这个设定也是难以理解, 继子还能理解,毕竟符合重男轻女,但是亲生母亲到底出于什么动机会爱继女比亲身女儿多?亲身女儿还那么漂亮,成绩又好, 只能理解为作者就是想让女主惨一点,再惨一点,这样男主比较好发挥作用), 所以跟大伯居住,然后又经常被舅舅骚扰,差点被强奸,妈妈一句,家丑不可外扬,你舅舅不是那样的人,就不了了之。

然后女主长大了,和旧爱重逢,在男主不断地努力下,感动了女主,并最后抓了舅舅,算是大仇得报?女主终于不再觉得自己配不上男主,和男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OMG, 光是想想就让人头皮开裂的感觉。

那根据电视剧里播放的片段,被上司骚扰,被同事骚扰,被合租男性骚扰,其实女主都未实现真正的反击,只是忍下了一切,何谈勇气?何谈能力? 她还是一个记者,一个十佳记者?一个做了好事也不敢自信接受采访的记者。一个除了脸蛋什么都没有的记者,在黑暗中等待耀眼地少年来救赎自己。

到底是什么年代,才会写出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艳但弱小,等待同样长相美艳,但莫名其妙185, 8块腹肌的威武的男性救赎自卑的自己的故事。
这就是一个16-7岁小孩全部的想象力吗?这就是一个16-7岁的女孩对爱情的全部想象吗?一个主动弱化自己所属的性别群体,抬高另一个想象中的高大形象。

还是这就是编剧和导演全部的想象力?

这个时代确实是一个流量为王的年代,只要能火,没有人在意作品真正的质量和深度。 我甚至开始怀念那个时候出版一本书是需要寄到编辑部过审的年代, 至少他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思维的成年人在做审核,不会有过多的烂东西留到这个市场上。 而现在,烂东西到处都是,好东西却少之又少。
大概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一个体现吧。

最后只能说,期待这世界上好东西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