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语课》的迷人在于用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二战纳粹集中营的故事,淡淡描摹出一个热爱波斯语的党卫军军官克劳斯复杂的心路历程。
1.多疑。除了用各种方式检验假波斯老师的真实性,他对自己的手下也充满了戒备。拜尔下士为了十罐肉罐头把吉勒斯送来后,他先只给了2罐做首付。等拜尔打小报告说那个送来的并不是波斯人,他嘲讽手下收了他的罐头,还怀疑他的眼光。
2.严苛。尽管只是一个负责后勤的总厨师,对于女助理抄写的囚犯名单既没有上下对准,且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而感到无法容忍,甚至也不允许下属解释。这个与他为自己定下的每天学习40个波斯单词的人设完全吻合,是一个对自己、对别人都有要求的德国人。
3.孤傲。我注意到他与上司交谈时,表情略显紧张不自然,眼神闪躲,话语都不太顺畅,但却始终保持着挺直腰部、半侧身的体态,下巴略略上扬,他的内心并不十分瞧得上这个领导,保持着自己的孤独与骄傲。当指挥官要求他安排好一次野餐的食物,而在野餐的当天,所有人唱唱笑笑,他却一个人静静与群体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甚至在大家都开心吃饭的时候,他因为怀疑自己被骗,暴揍了男主吉勒斯,根本不顾及领导与同僚的看法,他心里并不在乎他们,他最在意的是他自己。
4.孤寂。只有在用假波斯语时,他才会卸下身上的盔甲,回忆起自己困顿的童年,因为饥饿做了厨师,因为向往快乐而加入党卫军,他一直在想希望战后去德黑兰开一家餐馆,与自己的兄弟重逢。他曾将手伸向吉勒斯的头发,还未触到就拿开了,他念念不忘德黑兰,并且如此用力地学习波斯语,甚至不惜得罪同事与上级,他用假波斯语写的诗,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我猜想那个他想去找的,档案上并不存在的,由于他加入纳粹离他而去的兄弟,应该是他的同性爱人。只有孤寂的爱,才会让人这样执着和容易被骗。
5.远虑。克劳斯没有念过什么书,也许学历不高,但是不妨碍他是个有清醒头脑的人,他并不是狂热的纳粹分子。当领导还在给大家打鸡血,让大家对国防军有信心的时候,他早就为自己谋划将来了。等那一天指挥官还在房间里忙着烧名单的时候,他里面穿着便装,外面套着军官风衣,腰里揣钱,手持通行证就离开了集中营,去往10公里以外的机场搭乘飞机就这样离开了,若没有后面的假波斯语穿帮,他就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塑造纳粹军官克劳斯,是这部电影最为出彩的部分,他的多疑与真诚,他的暴躁与温情,他的智慧与愚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丰满的完整的人物形象,丰富又矛盾,就好像我们每一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