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入围FIRST的《象山发光事件》,会想起9年前那部《中邪》,都以伪纪录形式,撬动了点类型的创作枷锁。
复盘全片,这个故事本身自带摄影机的参与逻辑。先是各类采访,把我们诱入真实语境,一直处于怀疑的气氛中。最后再反转认知,构建出沉浸、有参与性的恐惧感。伪纪实框架,包裹了一系列虚构的元素——民科的神秘主义、上山后晃动的手持镜头、环境噪音、民俗与方言台词。这部电影并不完美,前段需要观众付出很多耐心,一些线索的铺陈也稍显刻意,但它至少敢于冒险,用新鲜的创意,给观众带来惊喜和惊吓。

国产恐怖惊悚片,一直是被大部分观众戏谑、却又在市场上短缺的电影类型。背后的原因无需多言,懂的都懂。但就算限制客观存在,又有多少糊弄事的导演,反复拍着那些廉价、没有任何质感可言的片子?当年的《中邪》、今年的《象山发光事件》,都是对类型的挽尊。
电影开场,带着一种“民间猎奇+走近科学”的乡野怪谈感。十年前,一次超自然发光事件,导致张鹏的好友大头神秘失踪。2023年,摄制组找到张鹏,重回事发地象山,探访当年的事件,同时也拍摄一部找寻真相的纪录片。听着小沈阳全然转型出演的男主张鹏,用低沉阴郁、偶尔惊惶的语调,回忆过往的疑点,语焉不详的不安感始终萦绕在影片前段。
随着镜头深入雾气弥漫的西南深山,摄制组一路看到散落的诡异元素,比如写着23数字的石门素描画、地上的黑色印记、奇怪的嗡嗡声。而在与当地人的接触中,受访者对当年事件也给出诸多不同的描述。越来越多的受害者被挖了出来,包括大头的父亲、小敏的妈妈、李建,让调查陷入重重谜团。

直至他们进入藏在深山里的秘密洞穴,发生的事开始颠覆认知,摄制组、张鹏也突然扯下了自己的“面具”……自以为操控全局的人,不过是更大棋局里的棋子。
在此不多剧透,但可以说的是,最终的核心设定揭晓后,反转来得非常猛烈,近乎是种快速颠覆并重组此前一切细节线索的方式。第一层真相揭开后,又迅速被第二层真相覆盖,并坠入身份迷失、人性异化的深渊。
我们这才发现,前面那些诡异、不对劲的地方,一个个也都串起来了。原来逻辑链是合上的,形成闭环。除了惊悚恐惧感之外,还会产生恍然大悟的观感。

《象山发光事件》整个故事得以成立,离不开它伪记录的形式。导演利用了观众对“伪纪录”的固有认知:粗糙即真实,摇晃的镜头、昏暗的光线、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煞有介事的专家访谈、对都市传说异闻元素的挪用。摄影机不仅参与叙事,也间接参与表演,带着观众进入到对真相的探寻。
所有元素,共同构建出一个看似可信、却又吹弹可破的“民科”语境,迎接之后的反转洗牌。在主流电影圈里,这种尝试必然是小众、格格不入的,但也因此有它的珍贵之处。
小沈阳改头换面式的转型,则是电影得以成立的第二个必要成因。看前段时,还会疑惑他为什么要出演这么一部“三无”伪纪录片,眼神躲闪、佝偻着背,气质大变,完全甩掉身上的喜剧标签,这是意欲何为?
但随着剧情推进,执着探寻真相这层表象下,开始渗出令人不安的异样感,比如他对山路过分熟悉,对突发状况莫名冷静。直到人物塑造最终完成,从崩溃疲惫到阴冷算计,再到歇斯底里,积压在他心里的绝望、愤怒与彻底的虚无,一口气宣泄而出。能直观感受到,小沈阳确实为这次表演下了功夫。

电影里有个专家采访穿插贵州地戏表演的段落,可以被视作全片“民俗+民科”二元一体的缩影,也可视作点明主题的关键——“40年代,美国海军在费城搞强磁场测试,他们用脉冲在船的周围形成巨大的磁场,一团光过后,船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它出现在了400公里以外的地方……表面上不明发光,是位移、是消失,甚至力场导致,但我们一切认知都是源于人。因为我们是人,我们只能通过人的眼和大脑思考。”
山洞神秘洞穴里的磁场,在表层永劫深渊的设定之外,其实也是对身份、执念、人性边界与局限性的认知,这一切同样源于人。
我们关心真正的现实,还是过滤、改装后的现实?道听途说的现实里,是否夹杂了对猎奇的潜在喜好?所谓真相,是否只是另一种更高层面的精密欺骗?而最深的恐惧,并不源于未知的超自然,它源于人本身的欲望,以及对自我的迷失。
不知道这部电影有没有可以公映的机会,但我希望它能有这一天。毕竟在当下,它确实是个值得被观看、被讨论的“异类”。不完美、不主流,但足够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