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歌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在美国举办了名为“Deep Focus”的油画展,展出了他在2020年至2021年之间的创作。据说他是1960年开始画画的,这位天才真是多才多艺。油画复原了迪伦喜爱的电影场景,和影片镜头对照很有趣,也显示出他对电影的良好品味与深厚兴趣。因为迪伦有两幅各画了《花样年华》的梁朝伟与《春光乍泄》的张国荣,所以引起了中国媒体的兴趣。很惭愧,在媒体展示的迪伦的九宫格画作中,我只认出五部电影。今天看吕美特的《热天午后》,开始的街景空镜头没多久,我蓦然看到了第六幅幅油画的沙滩场景。

一两分钟的空镜头利落地描绘出美国70年代的城市社会面貌之后,电影立马转到剧情上,是在它之前与之后不知道拍了多少部的银行抢劫。我没多少期待,即使对于吕美特大师。但,看完后,完全被打动的我不得不说,大师就是大师,他就是能把银行抢劫拍得这么独特、丰富,耐人寻味。

电影刚开始还几乎有点恶搞,有点黑色幽默的。不着调的劫匪,事故频出的抢劫,不断反高潮的剧情......看得我边摇头大笑边赞叹编剧的巧妙,与群戏的精彩。接着,这个案件串起来的社会现实一点点展示出来后,轻快的调子变了,越来越冷峻、沉郁,荒谬变成了悲剧,幽默变成了揭露。当阿尔·帕西诺饰演的主角劫匪桑尼与他的同性恋情人,与他的前妻,与他的妈妈对话时,里头隐含的主角的悲惨、混乱、难以处理的生活与关系,就不由得使我想起尤金.奥尼尔的《长夜漫漫路迢迢》了。影片里,银行里的劫匪与人质满脸满身是汗,仿佛身体渗出的生活的泪。整个电影看起来在讲述一个拙劣不堪的抢劫银行的故事,内核却在描绘下层人民的悲凉的生活与迷茫的灵魂。

使我惊叹的,是这部电影展现社会、人性的深度与广度。我不禁清楚感受到主人公桑尼的不尽的伤痛、纠结,也能感受到所有平常人的有限的善良与温暖。(有观众称之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未免过于简化了这部电影。)更了不起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电影更展示出这个案件引发的社会反映,各种围观者,各种媒体,各种强力部门,他们之间的混乱、冲突。这不仅大大开拓了电影的视角,大大丰富了电影的内涵,更使得观众深入了解这个故事的意义,而且使得就是这部电影具有了巨大的社会学价值。

艾尔.帕西诺这部电影的表演至少与《教父》里的并肩,我觉得在与他的同性恋情人电话那段,更是超越《教父》的最顶级的演绎,真是深入灵魂的表演,而克里斯.萨兰登饰演的情人又与艾尔.帕西诺配合的严丝合缝,短短几分钟,人物就塑造得又丰富又合理,这场戏即使在名片成批涌现的70年代,也是拔尖的。另一位配角约翰.凯泽尔饰演的塞勒,沉默的忠诚的没注意的塞勒,那种被社会抛弃被人遗忘的落寞,是最让我越琢磨越难过的。银行里的室内群戏,非常漂亮,调度流畅,表演松弛自然,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性格与面目,生动极了。

这个剧本,人物、节奏、对白、故事线,完美,信息容量巨大,实在是了不得,拿奥斯卡原创剧本奖,实至名归。导演1958年就拍出了《十二怒汉》这样的室内剧,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没那么有特色,但可以说异常丰富,不仅室内戏好看,而且室外的如拍消防井的仰视镜头,直怼着探员的,和环拍媒体、看客、示威人群的那些,镜头都显示出作者批判与讥讽的态度。

70年代可以品味的名片太多,而这部《热天午后》是名片中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