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nlightening

首发:《环球银幕》2024年11月刊

好莱坞对罗马教廷的兴趣由来已久,《教宗的继承》在19年颁奖季的黑马表现足以证明这一点。在今年的多伦多电影节,题材相似的《秘密会议》获得了极佳的媒体和观众口碑;而有所不同的是,相较于《教宗的继承》基于真实人物和事件,《秘密会议》改编自同名虚构小说。这部由爱德华·贝尔格(《西线无战事》)导演、彼特·斯特劳(《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编剧、拉尔夫·费因斯领衔主演的电影以令人瞠目结舌的反转、丰富的细节和充满冲击力的视听语言锁定了颁奖季最佳影片提名的一席。在转折接连不断的震惊之余,观众又将意识到剧本中所有充满戏剧性的情节的灵感都来自真实的历史和当今的世界。

影片开始于前任教宗因心脏病突发逝世,费因斯饰演的劳伦斯主教是枢机团团长,他最重要的职责便是教宗逝世后组织秘密会议选出下一任教宗。按照惯例,只有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枢机团超过三分之二的枢机选举了同一人,该枢机才能成为新的教宗,在秘密会议举办期间,参加投票的枢机必须留在梵蒂冈且不得与外界接触,公众唯一能得知会议进程的途径是在每次会议结束后观察教堂的烟囱,黑烟意味着没有选出教宗,而白烟则意味着新的教宗诞生。《秘密会议》的故事正是在这一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展开,随着会议的进展陷入僵局——五位枢机平分秋色,勾心斗角——劳伦斯需要协调各方势力以尽快选出新教宗,以免公众认为教团内部不合导致教会权威的动摇。

然而,这场既关于信仰也关于权力的游戏远非仅在西斯廷教堂的围墙内发生,每位教宗候选人的“出局”以及最终的赢家与欧洲乃至全球的社会政治都密切相关。摄影机跟随着劳伦斯的视点,一一向观众介绍主角团的身份:首先是来自美国的枢机贝里尼,他与劳伦斯一向交好,劳伦斯寄希望于他当选,不惜游说投票给自己的枢机们转投劳伦斯。劳伦斯和贝里尼对来自加拿大的枢机特朗布莱有所戒备,他是教皇去世前面见的最后一位枢机——在影片后半段的转折中,观众从劳伦斯在前任教皇房间中发现的信件得知,已故教皇意识到特朗布莱操纵教廷的野心,在去世前数日打算解除特朗布莱的职务。

正当前几次会议票数领先的黑人枢机阿德亚米胜券在握时,他沦为第一个出局者——来自尼日利亚的一名修女指控他在多年前与自己有过不当的性关系,这归功于梵蒂冈的掌事修女艾格尼斯(伊莎贝拉·罗西里尼饰)对修女的庇护;而观众后来得知,原来这个修女原来经由特朗布莱安排才得以来到罗马,特朗布莱的野心昭然若揭,也为劳伦斯决定寻找证据扳倒特朗布莱进行了铺垫。另一位来自意大利、票数位列第三的枢机特德斯科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种族主义观念,对有色人种枢机冷嘲热讽。虽为虚构作品,但所有这些情节在现实中无一不存在对应,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性侵犯受害者发声和种族平权运动,教会数不胜数的丑闻早已让天主教的信仰危机四起,《秘密会议》以寓言的形式将这些事件集中在教宗选举中,由此巧妙地平衡了现实与虚构的重量。

除了直指教会本身的腐败,《秘密会议》还融入了与更尖锐的与当今世界关联的内容,这些内容同样构成了影片重要的转折,也注定了电影公映后可想而知的争议。影片中最具奇观效果的镜头——当正在经历信仰危机的劳伦斯将投给自己的票放入投票箱中时,教堂穹顶的一侧突然发生了爆炸,从天而降的砖块和玻璃让劳伦斯受伤倒地——这个充满神性隐喻的场景后来被揭示为恐怖份子在罗马策划的一系列袭击之一,对应近年来恐怖主义在欧洲的抬头。而让所有观众瞠目结舌走出影院的结局——从新教宗的当选到他向劳伦斯解释自己过去经历的“连环反转”再次落脚于性别政治,不过,其中的层次要比前半段的不当性关系更加复杂、难以预测却远非凭空想象。

除了层次极为丰富、体量与标准限定剧无异的文本,以及费因斯无可挑剔的表演,在一向重视雕琢视听语言的爱德华·贝尔格的执导下,《秘密会议》令人印象深刻的色彩、构图、场面调度、配乐和声效势必将使它在颁奖季的技术奖项提名列表中大放异彩。凭借《西线无战事》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的德国音乐家沃尔克·贝特尔曼为《秘密会议》创作了扣人心弦的配乐,紧张的弦乐贯穿整部电影,小提琴作为主调,偶尔是低音提琴令人不安的声响,贝特尔曼安排主旋律以变奏形式反复出现,极简而又充满侵入感的音乐无疑强化了数个高潮段落的冲击力。

此外,影片的摄影不拘泥于单一或几种景别,而是熟练地切换于特写、中景与大远景,搭配之以红色和白色的色差,其中一个镜头从极高处俯瞰,身着白袍和红色斗篷的枢机们撑着白伞绕过喷泉走过广场,极具视觉冲击力。在大多数时候,镜头保持了静止或缓慢的移动,这不仅是为了营造会议肃杀的氛围,爱德华·贝尔格在采访中表示,这也是为了捕捉劳伦斯主教的思考和感受,“费因斯角色的视角是《秘密会议》真正重要的部分,因此我知道摄影机需要和他待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