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数次亲赴位于福建龙岩上杭县的才溪乡,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用实际的考察和科学的判断,揭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再一次确认了我党要以“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的基本原则,可见此行意义重大。

...

电影《毛泽东在才溪》所讲述的,便是毛泽东于1933年,第三次赴才溪进行调查的故事。此时的毛泽东,已经被免去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一职,他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兼执行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到被誉为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的才溪乡进行调查。在当年,有毛泽东“九进上杭,三下才溪”的说法,而影片所反映的,就是他与才溪之间的深情厚谊。

...

从红都瑞金出发,到依然被白区包围的才溪乡做调查,并非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几日的行程不仅艰辛,而且危险。《毛泽东在才溪》的剧情则从毛泽东踏入才溪的地界开启,能够很真实的感受到,曾经几赴这片热土的毛泽东,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所怀的深情厚谊。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始终在惦念才溪最早的党员之一苦笋嫲,因为苦笋嫲一共就三个儿子,两个儿子孔庆福、孔庆禄已经牺牲,毛泽东特意嘱咐,千万不要让三儿子孔庆寿再上战场,按照既定的“扩红”政策,独子是不能再参军的。

...

不过,影片的主故事线,还是围绕整个“调查”所展开,这个调查,不是走过场,看表面,而是要下沉和深入,尽可能的探究到最真实的一面,才能有此对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做出更科学性的判断。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就是毛泽东落脚才溪的第一餐,被安排在了党员老民政家,他不仅在用餐时,即时询问各种有关生存、生活的问题,还细心的发现了自己食物的“高规格”,并叫上家里正在喝菜粥的两个孩子一起来吃小鱼。这虽然是小小的细节,但却让人物变得丰满和立体起来,这样的举动,对于片中人物而言,也更易于和老乡们开启更贴心更平等的对话。

...

回望整部影片的调查过程,已经不仅仅是调研和记录,还要解决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比如部分老乡对“扩红”政策的不了解、不理解,比如被白区疯狂封锁的苏区如何开启与外界的经济往来,以及与潜藏着赤卫队中的坏分子做斗争等等。虽然这个时期的毛泽东,已经被“剥夺”了军队的领导权,但他却从未心灰意冷,而是通过调查和研究,努力纠正当下的冒险主义错误,也通过自己的调查,有力地鞭挞了机会主义者对根据地建设的诋毁和攻击。

我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毛泽东在才溪》也确实让我们感受到,领袖之所以是领袖,是因为他始终心怀家国,始终追寻革命的信仰和理想,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之上,都做到了“鞠躬尽瘁”。

...

影片最让人泪目的地方是,当毛泽东得知,苦笋嫲依然绝然的将自己仅有的三儿子孔庆寿也送上了战场,而且在一次空袭中牺牲的消息之后,他拿着孔庆寿仅剩的遗物,一把已经断裂的梳子,悲愤交加。当毛泽东心怀愧疚的来到苦笋嫲的家中,向她告知儿子牺牲的消息时,从怀中拿出了一把新的梳子递给苦笋嫲,他说:“这是儿子给你买的……”。

他不仅仅是把自己买的梳子送给了苦笋嫲,更是俯身以人民的儿子的身份,向每一位伟大的母亲致敬。而我们的革命,也正是在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的支持下,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这一刻,无论是送三个儿子上战场的苦笋嫲,还是所有拥护红军的才溪乡民,以及全国反抗起来的工农兵队伍,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佩和怀念的先辈。

...

所以,这份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才溪人民的革命斗争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科学的总结的《才溪乡调查》,这部《毛泽东在才溪》的电影,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朴实与赤诚,而这样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值得一直保持和贯彻,我们也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在怎样的时代环境中,都要不负期待的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