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里各位执意要称呼这是“直男视角下”的“姬片”的人们,你们纯粹是浅薄而已。标签化/幼稚化/贬低一部电影是很容易的事情,难的是去看见和接受矛盾里面埋藏着的真实的、与你们不同的人生。你们所用的词语本身就限制了你们能看到的意象,不是吗?*
一、Kiko的表演
怎么形容Kiko在这个戏里的表演呢?我能想到的就是“自然”。她完全地塑造了Rei。Rei可以是一个纯粹的人物,而电影里面更多地是去探索她看似矛盾的复杂性。这样的人物,表演者如果过分雕琢,会令她显得做作而近乎浅薄;而如果过分直白,则难以激起观众心弦的共鸣。Kiko很好地平衡了这两点,这也许是天赋与个人经历的类同,也许是技巧与努力,但她做到了不着痕迹的、自然的表演。西塞罗说“It is an art to look without art”,而Kiko完全做到了这一点。我想,在这场电影里,Kiko展现了她是一位艺术家,甚于是一件艺术品。
- 在第一场和Nanae在浴室里的戏时,她讲出那句“And I finally lost my virginity at 29 years old”之前,脸上略带着的笑,交杂着讽刺、无可奈何、骄傲(I kept my virginity, and I only sacrifice it for your purpose)、期待(渴望被Nanae知道自己的牺牲)、戏谑(如孩童般预谋好要让对方始料未及)、紧张、隐忧与苦涩。我想不到有比这更自然的演绎。
- 在最后一场海边的sex scene,Nanae终于伸出手箍住了她的脖子,Rei那一瞬间的眼神,万千种色彩,惊惧、诧异、错愕、遗憾、痴望、沉醉、不舍,像流水云霞一样飞快地次第变幻流逝,最后又全部被柔情所取代。“那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睽隔的渺茫。”Rei在当时当刻会想什么呢?对她来说,她到底不是非死不可的;但如果爱人要拿去她的生命,她也未必见得会拒绝。在这样身心沉浸的时候,恍惚间身不由己,死亡的意味是可以被曲解/消解了的。死亡没有那么重,人多半可以以死的形式否定死亡,但一切只属于当下。Kiko的表演看上去不费力气,但留给人的印象可以说是动心惊魄的。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精巧的细节,人物的情感与经历和演员本身美好的色相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万花筒中一样的变幻的光与影。Kiko在过去许多别的电影里面大多是花瓶一样的角色,吹弹可破,空有美好的意志,少见痛苦和真实的挣扎。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更多的好导演可以看到她深刻和精致的表演能力,以及浑然天成的风格。
二、电影里血的隐喻
王国维写:“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好像完全没有关联,但我觉得Rei也如同释迦、基督一样。一个人一生中短短的几天,也好像可以承载很永恒的东西。仿佛正是因为有了那些美好愿望的破碎、求而不得的挣扎、痛苦的抗争直至接受,生命才成其为生命。
在第一天晚上她们住进酒店的时候,Rei在浴室里冲洗身上的血。我想不到她身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血,水流了很久还是洗不尽一样。这一幕像是一个隐喻。血像是一层层罪,赤练蛇一样缠绕在她的身上。对Rei来说,无论这些罪虚妄与否,它们始终存在,并塑造了她生命的底色。这令她弥足可贵。
为喜欢的女孩杀人是一种罪,但电影里还隐晦地表达了同性之爱作为“禁色”的一种“罪”。我想这部电影不是为了讨论社会议题(诸如家暴、平权等),而是更多地从文学/现实的层面去观察一种同性之爱。爱自身是无罪的,但现实中人们因爱所承受的苦,是真实的。至少在过去几十年里,同性之爱常常是被禁止、被抹杀的,世人的眼光无形之中就会将你定罪。比如在电影里Rei的高中时期,同学们私下议论说她是“大害”;在别墅里,Rei的哥哥请求Nanae赎罪 ,方式是去重新组建“正常的”家庭;还有Rei的母亲至死都不愿接受Rei是同性恋,诸如此类。这些他人所定下的罪/恶,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逃避的。Rei勇敢地去承受了一切施加给她的东西,并由始至终都坚定地保持着可贵的自我,这应该可以说是“担荷人类罪恶”吧?
在那场戏的最后,Rei身上的血还是没有洗清。我觉得是这样的:有的罪,本就不必去洗。
三、电影里爱的形式
“但我又不能说,我在等你。你和我从来没有期约。但我和你之间,还没有发生的、可能或不可能发生的,成了我生命中最重;之所以重,因为它总在未来。”
(我找不到这段话的出处了,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吗?希望有人可以告诉我!)
电影里面有很多沉默的凝视。那一刻,我所爱的对方在想什么?这对我来说也许永远是个谜。我永远想要去确认。在这一点,我觉得日语原名《彼女》比英文版的《Ride or Die》要好。“彼女”始终是一个客体,是被凝视的对象;它可以是一个幻影,但即便再虚幻也可以是爱的具象化。“Ride or Die”,我觉得或多或少总是媚俗的;无论是旅途(ride)还是死亡(die),它们仅是一种体验,在这份爱里其实是无关紧要的。
对于Rei来说,她更多的时候停留在想象;而Nanae则代表的是另一种,会不惜以伤害彼此为代价来去确认对方的爱。
在电影里,Rei说过三次“原来如此/そうか”:
- 第一次:在浴缸里,Rei说“我差点被杀掉”;Nanae停顿了一会儿,回答“如果你们都杀死彼此,事情就完美解决了。”听到之后,Rei流着泪,轻轻放开了抱着Nanae的手,告诉她,“原来如此,对不起。”
- 第二次:在别墅里,Rei的哥哥要求Rei去自首,Rei走上楼告诉了Nanae她的决定。Nanae说,“随便你啦,反正我只是一个外人”。Rei问她为什么生气,Nanae只是请她“赶快和你哥哥去警察局自首”。看着Nanae的侧脸,Rei再次说,“对不起,原来如此。”
- 第三次:Rei在争吵中问Nanae当初为什么要叫她上车,而Nanae回答说,是因为同情:“我以为你只剩下我了,你这个脑子坏掉的女同性恋杀人犯。”最后一次,Rei说,“原来如此;我原本以为我们是私奔,开心得要死。”
其实Nanae说出口的都不是她的本意。但在电影的前大半段里,Rei好像始终是这样被动地去接受爱人的形象。爱的是一个幻象,是想象中的形象,是镜子里面的人,始终隔着距离,需要反复去确认。有的时候你会觉得你爱了一个人一辈子,但其实你是在迷恋一个幻象,是心里面建筑起来的一个角色,她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看到的好像永远隔着你自己构成的面具。Rei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说是个人性格使然,但也许也因为在她的经历中,同性之爱本身必须是隐秘和含蓄的。尽管她能够勇敢地去表达自己的爱,但是未必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去确认对方的心意。电影真实细腻地体现了这种困境。我想,每个有相同经历的人,一定也会有共鸣。
对于Nanae,她如此爱Rei,为什么会舍得让Rei因自己而获罪呢?是她到底没有想到Rei会真的杀人,还是从一开始这份爱就是病态的呢?我想大概是两者兼具的。但她只有用这样近乎破坏的方式,才能去确认彼方的爱。她有很坎坷的家庭背景和经历,受过许多的伤害,但仍然渴望对等的爱。在电影里她不断地去试探,她想要看自己是否拥有伤害对方的能力,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够确认彼此是平等的。
Nanae一开始所能给予Rei的,不一定是好的爱。不过,好在爱可以是变化的、递进的,电影里相爱的两个人不必永远隔着长河而彼此相望。Rei在看见香烟盒里的纸片后,终于明白了Nanae的矛盾,最后紧紧抱住她,说“我觉得你实在是太可爱了”。这一幕我看了很多遍,两位演员都非常可爱!而在海边的那一幕更隐喻着两个人的爱走向真实;最后在加油站时,Rei对Nanae说,“如果说接下来,和我当朋友,或是当情人,有困难的话,你要不要考虑当我的家人?”我觉得,两个人终于都确认了真实的爱。
四、Rei
Rei是一个矛盾、流动的人。她身上有很可贵的天真与脆弱,我觉得用“烈女”来形容她,也很贴切。
港乐里面有三首著名的《烈女》。第一首是梅艳芳的,讲的是“尽冶艳尽美态”的“烈”,是一种决心在梦幻泡影里过到最尽因而四射出来的侵略性的美。第二首是Twins的,算是新时代的平权主义。第三首是杨千嬅的,人尽皆知的“烈女不怕死”。一个词尚且可以有这么多解释,一个人应该也可以被容许有很多种矛盾的面孔吧?
电影里面细致地表达了Rei的看似的矛盾性:
- 矛盾1:在酒店里,Nanae问她说“你喜欢我吗”。Rei接受了她的吻,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她在挂虑迟疑什么呢?
- 矛盾2:在意别人将自己看作是“风俗女”,当看到报道上描述自己“欢场女子扭曲的爱”的时候,Rei在卫生间里深深地哭泣,但后来,她却可以选择与她厌恶的司机做,如同一个风俗女会做出的选择一样。
列车站外下着雨,司机靠过来的时候Rei放声大笑,走到了雨中。那时候Rei在想什么呢?我觉得她自己也不一定有一个确切的回答,但像我们这样的人,应该也可以选择过不那么清醒的一生吧?应该也可以做出错误的选择吧?我想要破坏自己,想要去过矛盾的、有悔恨的、挣扎的一生,何必要去做“正确”的事呢?
在家人眼中,她是大小姐;在病人眼中,她是医生;而在司机眼中,她是一个被施舍、有着色欲的对象。她选择与司机做,我觉得仿佛是一种冷酷的嘲弄;但她在车厢中望向窗外时,又好像是完全置身事外的。如果现实远远不是心中所想,人是否可以表演自己的生活呢?或者,“人生可否变做漫长程序”?
但无论Rei是怎么想的,电影想告诉我们的是,她一定会做出这个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人生中美好的东西正是要被毁灭,人才能够感受到生存。
- 矛盾3:Nanae在列车站的长椅上睡着时,Rei蹲在她的身边久久地看着她,然后伸出双手环住了Nanae的脖颈(尽管后面司机的出现打断了这一切)。然而最后在海边的时候,Nanae问Rei能否将自己杀掉,Rei却是不舍得的,哭着说,“我能;可是杀死你以后,留下我一个人怎么办?我不要我的人生里没有你,死也不要”。
在车站的那一刻,Rei又在想什么呢?她真的是想杀死Nanae吗?她当然是可以有怨恨的,她的一生因为眼前人而被毁掉了。但恨是容易的,也是短暂的,很快就会烟消云散;而爱慕和柔情则是更长久的,足以凭藉着想象抵御一切怨恨。
还有什么呢?如果我可以毁掉从前我珍爱的东西,那我可以重新确认自己的意义吗?电影里面前后两次出现过这个箍住脖子的这个意象。我觉得在某些程度上,这也是两个人不同的对自身和对爱的确认。
- 矛盾4:Rei选择离开了她的“女朋友”,但是在车站里面,Rei最终打电话的对象却是她。
我觉得,这是电影想表达的另一种爱,也许是介于家人与恋人之间。如果Nanae那天不打那个电话给Rei,也许她们最终会过幸福的一生吧?在开头为她的生日买蛋糕,在浴缸旁边的嗔怪,我觉得看到的是真正的爱。
- …
在海边的sex scene开始之前,Rei的一段台词(大意是羡慕男人可以在做的时候空出双手)让很多计较用词的人觉得有争议。我觉得这句话很真实也很可爱,完全不属于任何“男性视角”。如果可以的话,谁不愿意能够用双手抱住自己的爱人呢?世界上很多事情从表面上看就是有遗憾,有残缺的,但人是可以不用停留在表面的。
Rei还有一段话我很喜欢,也摘录在这里:
“我不希望被任何人拒绝,也不奢望有人能了解我,只要能接受现实,人生也不是那么不好过。但是当我看见你,高中时喜欢你的感觉突然涌上心。那时我总在想,多希望走在你身边的人是我。我想起了那样的感觉。”
五、Being as a Homosexual 不是只有一种美
我想用卢凯彤的《荒原》里面的这段词来做结尾:
剩这身血肉,仍有志愿;仍未放下:何为美丽和自尊?
人应该可以选择一种被边缘化的、挣扎的一生。爱也不是只有一种爱,美也不是只有一种美,它们都像躺在一个长长的光谱上。人是复杂的;爱是可以是病态的,但病态中也是可以有美好的、能够令人看到希望的力量。生活是可以作为一种审美体验而被赋予价值的。Destructive power也可以是constructive的。破碎中也是能够看到完整的。悲剧里的人也是可以被给予奇异恩典的。
但,我还是很恨每一个给这部电影恶评的人。希望你们都拉肚子噗噗七天七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