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提尔在《狗镇》中构建了一个近似舞台剧的置景形式,影片中的整个小镇在瑞典特罗尔海坦的摄影棚内搭建,没有任何外景。房屋和商店用油漆线条在地面上标出轮廓,甚至连灌木从都用文字标注。”
很明显他完全摒弃了电影镜头的真诚性,完全沉浸在自身的符号奇观和符号演讲当中了。他乐于使用宗教符号和故事结构来搭建剧本,狗镇几乎是完全没有任何包装的耶路撒冷的翻版,我感觉他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理解用力过猛,我只能被迫在三小时的过程当中硬着头皮和冯提尔继续玩他最爱的符号对应的游戏,结果还是换汤不换药。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美国的丹麦人,又写了一个欧洲视点的新约故事来解剖美国体制,只能说批判力度不如新世纪福音战士☝
本片的摄影指导由曼特尔担任,他是道格玛95运动的资深摄影师,影片绝大部分镜头都采用手持摄影完成,这种拍摄方式在此片上呈现了极强的矛盾感。首先要承认,曼特尔的手持摄影还算流畅,镜头经常围绕人物晃来晃去,这种苍蝇式的有侵入运动,也算是比较好调剂了电影舞台剧结构的弊端。但因为是手持摄影,冯提尔开始疯狂加料,用了很多长镜头,这种非蒙太奇的表现让电影的叙事更加戏剧化,很明显曼特尔在冯提尔的要求下完全背离了所谓“真实电影” ,这个镜头只是为了制造一场凝视悖论——始终在贴近与疏离间摇摆,它像观众的眼睛,穿梭在人物之间,捕捉格蕾丝的恐惧与居民的窃喜。但同时,镜头的轻微抖动、刻意跳切又不断打破沉浸——它不允许观众完全代入任何角色,而是强迫你以 “旁观者” 的身份审视一切。
这种镜头语言藏着冯・提尔的非常幼稚又无聊的批判意图——手持镜头在这里不是 “记录者”,而是 “拷问者”,它撕裂了观众的情感舒适区,让审判变得无处可逃,这种预设的作者性又天然与其想要的冷峻客观视角相悖,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那届金棕榈会给结构相同但是技法更加优秀的《大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