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弥撒》是一部由导演迈克·弗拉那根执导的基督教题材的7集迷你剧。本剧对宗教与现代社会的矛盾、绝望与希望的辩证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探讨。

剧情简介

小岛教堂里年迈的神父在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路途中迷路并遭到了生着一对翅膀的神秘生物袭击。饮下生物的血后神父重焕青春,相信拯救自己的是天使,自己穿过死亡成为了神的使徒。于是他把天使运回小岛,打算把福音传播给岛上的信众。回到岛上,小镇居民没有认出恢复童颜的神父,神父布道比以往更加激进,并施展了神迹。他在圣杯里悄悄掺入少量天使的血,先后让禁锢在轮椅上的少女重新行走,让病入膏肓的老妪恢复健康。人们开始崇拜神父,逐渐丧失理智,变的狂热。然而神父每施展一次神迹就会变得虚弱,并且逐渐发现自己对于鲜血不断增长的渴望。一次神父失手误伤了一个信徒,他竟然没有对其进行急救,反而开始贪婪的吸血,逐渐丧失了负罪感。这一幕被狂热信教的修女Beverly撞见。然而,他们并没有认为这是邪恶的,反而认为没有负罪感是因为来自神的意志。之后在修女和部分狂热信徒的怂恿和支持下,神父和修女开始按个人意志歪曲经义,误导人群,激发狂热,最后招致了整个小岛的毁灭。

关键词探讨

盲目

在观看过程里最大的困扰就是为什么神父和岛上的居民会如此盲目,善恶不分,始终没有对神迹和背后的力量产生过怀疑。不过仔细推敲后,发现还是在情理之中的。

先从神父开始说起。

神父的盲目是由对神的坚信和绝望的心理所造成的。

神父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和坚定的传教士,但是他年轻时却私通信众育有私生女。这是对自己所献身的圣坛的亵渎,严重违背了教义和职业道德,身处俗世欲望和教义约束的矛盾中的神父注定内心挣扎。首先,他为自己亵渎神职而感到羞愧,为不能尽父亲的责任而感到亏欠和愧疚。想斩断尘缘尽心侍奉圣职却又难抑制对妻女的牵挂,想照顾妻女又迫于社会舆论和神职要求而不得不把感情压抑心中,同时为保护Sarah而对他们的关系守口如瓶。妻女于前而不敢认,圣殿在上而愧侍神。在强烈的负罪感下,神父选择潜心研学经书、虔诚侍奉圣职来为自己赎罪,把自己投入宗教之中希望藉此冲淡自己的痛苦,寻找解除痛苦的方法。斗转星移,神父年岁已高,修行亦深,逐渐成为了岛上德高望重的圣人。

神父虔诚的信仰指引他走上了朝圣的道路,也正是这种信仰成为了蒙住他眼睛的纱布。神父的信仰已经到了一种迷信的程度。“圣经里,迫害基督徒的扫罗作为一个罪人在接近大马士革时被强光击倒以致双目失明,然而他收到了基督的启示转变了信仰,然后重见光明,成为了使徒保罗。”神父是如此坚信圣经里的故事,以至于把自己的经历和扫罗做类比,为自己的离奇经历附会地寻找符合的宗教解释而不是科学辩证的来进行分析思考:此时的他已经狂热了。同时,神父把自己和罪人扫罗类比,这证明他心中存有强烈的负罪感,认为自己也是罪人。而扫罗最后得到了宽恕和救赎了,这反映出神父虽自知有罪,然而依然对获救有着强烈的渴望。然而,如果是根据教义和但丁的神曲看,身居圣职还通奸这种行径指定是要下地狱、不能得救的。这就意味着获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求和臆想。此时在神父的心中由不能获救的绝望导致了自己可以获救的臆想,并且这种臆想占据了神父的心智。因此在活下来且返老还童后,他把这作为对自己获救的证明,并进一步进行自我催眠、自我欺骗,认为我是被选中的。如果他愿意自己是被选中的、是能够获救的、是上帝的使徒,那救了他的他肯定就愿意认为那是天使了。所以说,认为那玩意儿是天使其实是因为神父认定了自己是上帝的使徒。因此他就不用,或者说他就不愿意用科学来解释分析,而用圣经来附会说明。甚至当他发现自己在误杀了Joe并喝干他的血之后却没有负罪感时,居然还用圣经的典故来为自己开罪,甚而还给予这种瘆人的事情正义性和神圣性。活下来之后,神父决定回到岛上传道,把天启带给岛民。然而,这时候驱动他传道的已经不是教义本身,不是对神的赞美,而是自己渴求得救的臆想。神父传教、施展神迹的目的除了传授天启,一定程度上也是为认为自己得救这件事寻找证明。

另一方面,神父的盲目还因为人类原始的对自身渺小的恐惧和对未知的恐惧。第一,神父当时是弱小的。假如神父年轻力壮、当时头脑清楚、精神充沛,假如他还携带了充足的物资,假如当时面对风沙的不止他还有朝圣队伍里的所有成员,他还会需要黑暗里的怪物的所谓援助吗?遇到这种面目狰狞的怪物肯定就转头就跑,谁还会把这玩意儿当成天使啊?第二,天使的形象是未知的。假如万物都是可知的,天使长啥样圣经里写的画的清清楚楚,人知道灵魂和死后去处的真相,那么神父就不会纠结洞穴里的怪物是天使还是恶魔,也就不会因此走上歧途了。在恐惧和绝望之中,人们愿意相信一切有可能拯救自己的事物:溺水的人会紧紧抱住急流中任何可以抓住的东西,失去平衡的人会竭力寻找支撑。对于神父来说,此时在将死绝望的湍流之中唯一可以抓住的就是恶魔的援助。生存的欲望压倒了神父对善的追寻和对恶的背斥,最终使他饮下了恶魔的血,就此堕落。

从这里可以看到宗教信仰的一些特点,那就是我们愿意相信未知里是一种更高力量的存在,无论是上帝还是安拉。然而,这里也有令人迷惑不解的地方:为什么面对未知的更高力量,我们愿意相信他是善良的、是正义的、是仁爱的,而不是邪恶的、沮丧的、恶毒的呢?我想那就是希望。

希望

生产力欠发达的时代,正是自然崇拜产生且兴盛的年代。人们为什么崇拜自然不崇拜别的呢?因为对于当时科学技术落后的人类社会来说自然是莫测的、强大的乃至无敌的,活下去的本能使人示弱,因此人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可是,即便地震、海啸、干旱带来那么多伤亡损失,人为什么还愿意献出家畜和粮食来敬奉自然呢?那是因为人们有生存的欲望,心中有希望:虽然摸不透老天的脾气,但还是每年献祭点牛羊吧,希望能够讨老天爷欢心,今年雨水能多一点。可见,人们的信仰其实都是带有一点交换性质的,不过是不太清楚交换能不能达到目的、被赐予的是什么、谁赐予、怎样赐予的这些问题罢了。然而,这些问题虽然没有答案,但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是对答案美好的、积极的猜测、希望和向往。希望使人们坚定信仰。

希望这种东西本身出自于人生存的愿望,不需要什么证据和证明。虽然没找到原本的台词,但我记得有一句,“信就行,不必寻找原因”。当希望需要依靠所谓肉眼可见的证据来证明时,那么希望就不再是希望,却堕落为附会和愚昧了。岛上居民普遍过着不如意的生活,他们的能力无力改变现状,心中普遍渴望能有一股拯救自己于危难中的力量,于是他们大都虔诚信教。但是,他们所信仰的真的是上帝吗?还是说,无论是谁,只要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心愿的就是上帝、就为他们所信仰呢?他们信仰的是自己的欲望,而渴望在生活里寻找能够证明愿望可以满足的证据。这时基督教刚好是一个普适的、系统化的、有一定历史积累的学说,适应了他们的需求。对宗教的虔诚不过是他们无穷欲望的外在表现和伪装。于是,在不如意的生活里,因为他们愿意相信欲望能够满足,并且竭力使自己相信这件事(就像是催眠),生活里的一些小概率事件便和所谓神迹联系了起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作用。不过,在剧中导演做了影视化的具象处理,比如轮椅少女站立行走、老人恢复神智、返老还童的医学奇迹。妙的是,这些神迹在圣经里都有类似的记载,例如耶稣使盲人复明。这时候,神迹、传教和人们的自我催眠相互作用,视听就被混淆,而一种疯狂的、病态的狂热和偏执就产生了,形成了一种难以打破的屏障。这种屏障只有当遇到了毁灭性的标志性的例外事件时才能被打破,人们才会突然醒悟过来。这时候圣杯里传递的葡萄酒不是基督的血,而是疯狂。这种疯狂完全压倒了人的理智,使人恢复到蒙昧状态。当人愚昧的时候就很容易被利用,就意味着臣服和服从。

其实臣服是这种狂热的必然结果。对更高力量的承认就以为对自身的贬低。为一个至高力量服务就意味着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全给出去,这时自由意志就被剥夺了,人就成了一个超然意志的容器,而服务的目的就是最后能够回归意志本源,即进入天堂和上帝同在。【注①】

如果人果真得到了上帝的召唤和启示,即成为了上帝意旨的容器,其实也就是成为了上帝的代言人。这时个人的意志和上帝的旨意与圣经的教义就是统一的、一致的。神父说的就是上帝说的,神父对圣经的解释就是上帝的原意。上帝的神通存在于不可见的经文里,神父的神迹却是近在眼前。神迹的震撼力占据了人们的感官,于是对上帝的崇拜就逐渐异变为对神父的个人崇拜。

《马太福音》说,不要称地上的任何一位为父,因为你们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父。对神的崇拜可以是宗教,而对人的崇拜就变成了邪教。神父和Beverly自认为代表神的旨意行事。当神父决定了自己是神的使者的时候,他就把决定的权利赋予了自己,实际上就把自己作为了人间的活神。从此人的善恶、事物的正邪不再是由神决定的,而取决于神父的判断和他对圣经的解读。这就恰恰违背了圣经要求。旧约里,先知以利亚与信奉伪神巴力的邪教斗法,并且最后用天罚将其摧毁。圣坛的捍卫者反而成了渎神者,牧羊人反而成了迷途的羔羊,这种合乎情理的荒诞就是这部剧的精彩之处。

先知是罕见的,而剧中的Beverly显然不是先知,她完全没有预料到船只和最后的庇护所会被烧毁。狂热驱使下的人们由于神迹、传教和自我催眠的多重作用,一路上追随神父和Beverly的指示,然而此时Beverly的无知和庇护所的毁灭像炸雷般惊醒了众人:原来他们一路追寻的并不是上帝的意旨,神父并不是先知。于是,神迹的诱惑、传教的欺骗和自我催眠的形成的三重心理防线这时统统被击溃,而这种病态的狂热和偏执形成的屏障就被瞬间打破。不能得救的绝望让人们瞬间清醒过来;希望并不是靠外界施与和满足的。

全剧主旨

一,本剧探究了宗教观点和现代社会的矛盾。这个矛盾又可以细分为几个矛盾。

首先是现代社会里神学观下的认知矛盾,或者说未知和有知的矛盾。总的来讲,剧中笃信圣经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用未知去验证未知,并且用未知来作为领导。比如说,当轮椅女孩奇迹般的复原站立行走时,他们选择用圣经的经文来解释这一现象,而不是依托于有实验、数据支撑的科学理论。当圣经上的话以这些神迹的形式应验后,他们就变得更加迷信圣经的教义和神父的教诲,并把它们作为了指导行动的思想,接着变得盲从、愚昧和疯狂。这就是第一个导演想表达的内容,用未知去验证未知,用未知来指导行动,只会倒向无知、愚昧和盲从。

其次是宗教与科学的矛盾。这一点和第一点有所重合,因此不加赘述。

然后是宗教和现代社会的制度和设施的矛盾。当司法公安法律制度与宗教发展产生矛盾时,在狂热宗教信仰和信念的驱使下,宗教分子公然袭击警察,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冲击着社会制度的稳定性和人们对社会制度的信心。

接着是宗教和现代教育的矛盾。与宗教教育相结合的传统教育很明显已经不适应现在这个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为防止由教育内容不当可能招致的如种族歧视的社会问题,教育亟需把意识形态教育和中立的学科知识严格区别开,尽可能避免由于信仰立场不同而导致的不平等和进而引致的宗教对立和种族隔阂。

接着是宗教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暗示着种族差异、歧视和不平等。在基督教占据主流的社会里,以伊斯兰教为代表的异教是不占据生存优势的,而这种宗教间的不和谐直接影响着其信众的生活。尤其当类似911那样的带有一定宗教色彩和种族意味的恐怖袭击发生后,之前看似风平浪静的宗教界和政治界马上就会掀起骇浪惊涛。而生活在美国的穆斯林由于宗教上和民族上的联系,非议、怀疑和中伤马上会接踵而来,他们的家庭、事业都将遭到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宗教上的冲突和矛盾,无辜的少数族裔的生存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而美国种族歧视的社会问题又要进一步加深。

最后是宗教信仰造成的伦理问题。剧中,由于宗教信仰上的分歧,警察父子产生矛盾和隔阂,甚至彼此怨恨。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并没有把人们的心聚在一起,反而给家庭造成了没有必要的分裂。

二,绝望和希望的辩证关系。小镇居民生活在一种繁复的沉闷的日子里,一种可以认为是绝望的情绪里。小镇居民普遍营渔业为生,然而油轮泄漏污染海水严重影响了渔业,居民生活压力加大。轮椅女孩的父母花光积蓄四处求医为女儿治病,然而康复无望且负债累累;男主深陷车祸的阴影里难以融入社会;Joe在误伤女孩后处处遭人白眼,心怀愧疚和愤恨……在这种悲观情绪的笼罩下,人们迫切需要倾诉和压力的释放,于是宗教就成为了他们寄托心愿和缓解压力的对象。当神父施展神迹治好了女孩的双腿,医好了卧床的老妪,长久的绝望阴影里似乎投进了一丝难遇的光线。而正如溺水的人那样,这群不幸的人拼命想抓住这一丝希望,并竭力使自己相信抓住的确实是希望。然而,正是他们所抓住的这看似希望和保佑的东西造成了后来一系列不堪设想的恐怖后果,带来了家园的毁灭和堕落。当人们目睹家园燃为灰烬,一切归于尘土,此时幡然悔悟,彻底清醒,坦然迎接日出时的终结。由此虽性命不保,却杜绝了更深的堕落和沉沦。

绝望会使人变的盲目。绝望之中人会丧失辨别能力,变得短视,病急乱投医,把一切看上去能够救命的东西都当作是庇佑。然而,绝望的短视中所看到的零星的唯一的希望往往是有伪装的,稍有不慎就会招致更深的绝望。

绝望又会使人变得清醒。抛弃了一切幻想,重新审视自身,小镇居民们终于认清了所谓神迹的真面目,把自身从神的幻境和束缚里抽出来。最后小镇虽然陨灭了,但居民们没有继续堕落,这给他们灵魂救赎带来了希望,也给小岛以外的世界带来了希望。在这里,就像破釜沉舟一样,绝望又孕育了真正的希望。

总结一下:被视作最后希望的稻草往往引致绝望,彻底的绝望使人清醒并带来希望。真正的希望不是幻想从外界得来的;人最后只能靠自救,只有自己去发现创造希望的条件,希望才会到来。

三,恐怖主义。恐怖主义不是任何一种特定宗教的特定产物。任何宗教都有可能因为神职人员和信众的错误而滋生狂热,进而演化成恐怖主义。这意味着曾经被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利用的宗教也许确实应该被有所提防,但是不应就此被歧视和污名化。同时,那些尚未被恐怖主义染指的宗教也不应对内部潜在的威胁和苗头放松警惕。恐怖不是某种特定教义导致的,而是宗教里普遍用未知指导下的愚昧和盲从导致的,由个人身份的剥夺导致的。由于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这种对所信仰的虔诚信念导致的狂热就成了打着宗教旗号的恐怖主义。就像酒神的传说,彭透斯的母亲在对酒神的信仰里发狂,最后竟带领妇女手刃了自己不敬神的儿子。这种接近兽性、丧失人性的疯狂和贪婪才是真正的恐怖。每一次科技对=领域有了新的革新时,愿宗教体系的权威必然将受到挑战,有时不得不为适应现代文明而对教义进行调整。这就给原教旨主义的复兴创造了新的契机

四,还有就是其他一些比较零碎的观点表达。比如性善论和性恶论。那些本性就恶的人不会因为学写了几句经文和教义就变成好人,而本性善良的人也不会由于喝了恶魔的血就泯灭人性。再比如教义要求和世俗欲望的冲突,科学的心理治疗和宗教传统的忏悔的矛盾,由宗教差别导致的民族矛盾,等等。

总之,午夜弥撒是一部优秀的,富有哲理的电视剧。尽管导演在叙事节奏的掌控上还需加强,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对宗教哲学进行深入探讨的、发人深省的好剧。

注释:①这种对教民的PUA在中世纪这样的黑暗的、人们感到无力的时代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人们普遍把希望寄托在神上。然而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变得更加有能力和自信,更加渴望去追求物质享受,这时贬低人抬高神的洗脑策略就遭到了挫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得救和祭司的权利交还给教民,宗教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和世俗社会相适应。如今反对宗教受现代主义影响的原教旨主义也正在兴起。对经典的字面解读和反现代主义、自由主义使得原教旨主义更加的激进和极端,对教义的坚持使得一部分人甚至变得迷信和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