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因为本文很长,所以在此设置了目录定位
大致循序:首次认识这部电影及第一印象>>电影的优缺点(包括镜头,声乐等)>>电影主题探讨+隐喻解析
第一次知道《罪人》(Sinners),是在某个短视频平台。那是吸血鬼( 杰克·奥康奈尔 所饰演)的第一次戏:在苍茫荒野上,一个形容狼狈、散发着不祥气息的身影,他慌不择路地撞进一户看似平静的白人农家小屋寻求庇护。

夕阳快下山的时候印第安人来到了这里询问吸血鬼的下落,毫无疑问白人夫妇包庇了他。

画面瞬间切换,昏暗的室内,惊魂未定的农夫与蛇故事暗黑版上演——前一秒的“受难者”骤然撕下伪装,獠牙毕露,血浆伴随着惨叫喷溅,一场残酷的屠杀在封闭空间内爆发。短短几十秒,没有冗杂对白,却充满了强烈的B级片质感:粗粝、直接、毫不掩饰的暴力美学,动作设计生猛,吸血鬼从惊恐逃窜到凶性大发的转变极具视觉冲击力,那狰狞又带着某种古老疲惫感的形象,瞬间烙进脑海。


这惊鸿一瞥让我立刻来了精神。这调性,这毫不拖泥带水的爽快感,精准戳中了我的猎奇神经。心想,这绝对是一部够劲儿、够直接的吸血鬼题材B级爽片!带着这份“定位”,我顺手查了下信息,想看看是哪路“神仙”拍的——结果演员表里赫然跳出了迈克尔·B·乔丹的名字。这个组合瞬间点燃了我的好奇心,期待值直接拉满。一部由顶级动作电影明星主演、拥有如此刺激开场、又透着浓浓复古邪典趣味的电影?没得说,《罪人》的名字立刻被我重重地标记在了“必看片单”的前列。
但是当我看完整部电影后,才发现它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种B级爽片,而是一部充满历史隐喻的西部吸血鬼歌舞片,所以看到现在的你如果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同时也跟我一样认为这是一部B级爽片无脑的话,我建议可以退了。但是!如果你很喜欢胶片电影,很喜欢蓝调音乐,喜欢比较隐喻需要动脑子体会的电影的话,这真的是不二之选!
以下我会从影片优缺点,和隐喻来漫谈这部佳作1.先说缺点
因为缺点比较少:本片的唯一缺点就是前期铺垫有点太长,虽然说画面好但是对于喜欢快节奏电影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折磨,在影片前50分钟几乎都是在讲述黑人双胞胎兄弟如何招兵买马开设酒吧。我并不是说这段戏多余,它可以被保留那肯定有导演自己的意思,但是以普通观众视角出发,这可能就没有那么友好了。因为本片是对标吸血鬼主题,类型为惊悚动作,然而剧情将近50min都是在讲述如何开酒吧,这样子就会让观众产生一种违和感。
2.现在终于可以说说这部电影的优点了
(1)画面感
这部电影全片采用的是IMAX 65mm胶片拍摄,因此画面具有非常显著的粗粝颗粒感,再加上浓郁的色彩,使得影片画面像油画那般细腻,附着一种舒适感和史诗感





而本片是自《八恶人》后为数不多使用改比例的电影,并且还使用得非常到位

图一两名劳动者居中,画面底部为棉花,大量留白放在了天空的白云,使得画面构图十分饱满,突显了黑人奴隶历史厚重感,同时为电影画面增加了史诗感
图二则将画面范围扩大,地平线延伸边缘的棉花田与留白的天空相接,在超宽画幅下使得横幅更宽突显棉花田范围之广,在肉眼可见范围可以看见伶伶仃仃的黑人奴隶在劳作,超宽画幅凸显种族隔离个体的渺小。

图一和图二是吸血鬼袭击酒吧的封闭场景,在超宽画幅下,画面上下部分往中间压缩,营造出压迫感和紧张感,有效得强化恐怖张力
再介绍一下 1.43:1IMAX画幅 :可以让观众沉浸式得融入电影和突出电影人物内心




影片核心场景(如酒吧音乐段落)中,画面从2.76:1宽幅渐变至1.43:1 IMAX画幅,象征角色从现实桎梏跃入精神解放的“超验时刻”






(4)音乐
《罪人》的音乐设计也是这部影片非常出色的一点, 如果喜欢蓝调的观众那真的绝不可以错过!我认为蓝调音乐具有一种释放感,简单地说,就是听蓝调的音乐可以让人感受到解放,感觉好像在一片很宽阔的地域上,没有世俗的打扰,可以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享受当下的自由。而蓝调的历史和我们的听感却大不相同。蓝调诞生于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的美国南部,尤其是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区, 是奴隶制时期黑人劳动者传递信息和宣泄情绪的方式,它反映了 种族歧视、贫困和苦难,歌词常围绕爱情、背叛、孤独和生活挣扎。
在此,我想谈一下影片中的一首歌 《I Lied to You》 ,就是上面长镜头中的音乐,这首歌前面部分为经典的黑人布鲁斯哼唱,随着节拍的循序渐进,渐渐地加入了 中国戏曲锣鼓、非洲Djembe鼓、工业电子噪音和迷幻摇滚,形成“听觉上的殖民伤痕博物馆”。这种音乐拼贴绝非炫技,而是用音色解构种族压迫的全球性。
“我们曾用音乐记录痛苦,如今要用痛苦重塑音乐。”
3.电影隐喻和终极主题
(1)吸血鬼 的用意: 种族剥削与文化掠夺的终极隐喻
“吸血”即剥削的具象化
吸血鬼首领雷米克及其家族象征白人至上主义体系:
肉体掠夺:他们将黑人视为“血畜”,影射奴隶制对黑人生命力的榨取
文化吞噬:雷米克垂涎黑人蓝调音乐家萨米的天赋,以“永生即自由”诱使其放弃文化根源。老钢琴家点破本质:“白人喜欢蓝调,却不喜欢创造它的黑人”——直指白人对黑人文化的占有与驯化
宗教同化:吸血鬼对萨米进行扭曲的“水中施洗”,将基督教救赎仪式异化为压迫工具,讽刺白人宗教对黑人群体的精神麻痹
最直接点明主题的是吸血鬼“永生谎言”与制度性压迫:吸血鬼宣称“转化”能消除种族界限,实则是强迫黑人放弃身份、成为压迫体系的共谋。这种“同化承诺”映射历史上“通过妥协换取生存”的陷阱,如放弃母语、文化以融入主流社会
(2) 蓝调音乐:文化抵抗的灵魂武器
蓝调诞生于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的美国南部,尤其是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区,是非裔美国人在压迫环境中表达情感的音乐形式。 蓝调反映了 种族歧视、贫困和苦难,歌词常围绕爱情、背叛、孤独和生活挣扎。蓝调不仅是音乐流派,更是黑人文化的抗争与艺术表达 。
艺术自主和文化挪用:吸血鬼被蓝调吸引却意图占有它,对应现实中白人资本对黑人音乐的商业化剥削(如唱片公司掠夺版权、剥离其政治内涵)。萨米拒绝放下吉他,宣告“文化主权不可交易” 。
(3) 酒馆“伊甸园”的幻灭
双胞胎兄弟将3K党锯木厂改造为“自由酒馆”,试图建立黑人文化避风港。但酒馆规则“须受邀进入”暗喻法律对黑人自由的有限保障 。这是黑人渴望得到独立的象征。然而一切都被吸血鬼的到来所打破。
(4) 受害者与加害者的身份辩证
在观看豆瓣影评时,我就看见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当受害者获得力量,会否成为新压迫者?
双胞胎的抉择:哥哥斯莫克拒绝吸血鬼化,与家人共赴死亡;弟弟斯塔克接受转化,与白人女友玛丽成为永生伴侣,却永失日光下的自由。
结尾的悲怆对话:
老年山米:“那天对你来说难忘吗?”
吸血鬼斯塔克:“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阳光……在日落前,我是自由的。”
短暂的自由时刻,成为对永恒压迫的无声控诉。
(5) 影片中的白人是爱尔兰人,猎杀吸血鬼的是印第安人
爱尔兰人:
雷米克虽是爱尔兰移民,但他在北美受欺压的经历并未使其成为反抗者,反而通过组建吸血鬼军团复制了殖民逻辑 :
“吸血”象征剥削的延续:他宣称将黑人、华人、3K党转化为吸血鬼是“追求平等”,实则以“解放”之名强迫弱势群体放弃文化身份,成为压迫体系的附庸。
宗教工具化:雷米克复诵圣经祷词时揭露:“那些偷走我父亲土地的人,强迫我们背诵这些……他们自欺欺人” —— 暗示其利用曾被殖民的经验,将宗教异化为新统治工具。
讽刺:爱尔兰移民在美国历史上长期被视为“次等白人”,但影片通过雷米克的角色揭示:被压迫者一旦获得权力,往往成为新压迫者。这与历史上爱尔兰移民通过参与对黑人的压迫以换取社会晋升的史实形成互文。
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追杀吸血鬼的设定,反转了猎人与猎物的权力关系:
开篇吸血鬼雷米克被印第安人追杀至仓皇逃窜,暗示原住民才是土地的真正守护者,而吸血鬼(殖民象征)是外来入侵者。因此不难看出,印第安人的追杀行动代表对文化掠夺的反抗,呼应历史上原住民抵抗土地侵占的斗争 。
(6)吸血鬼的设定
有趣的是影片给吸血鬼赋予了一个有趣的设定: 未经过邀请不得进入房子
这一设定侧面体现了吸血鬼的原则性,凸显了其绅士风格,但是最后他们还是打破了这一规矩,因此反讽了吸血鬼的所谓的高大上原则和绅士形象。在历史层面讽刺了殖民者对被殖民者契约的背叛,批判了真实殖民者丑陋面孔
(7)谁才是“罪人”?
影片通过黑人和黄种人、爱尔兰吸血鬼、印第安猎杀者三者的关系构建了压迫的闭环:
黑人:被吸血鬼剥削肉体与文化
爱尔兰吸血鬼:既是白人殖民体系的受害者,又是新压迫者;
印第安人:土地被剥夺后成为清算者,却仍被主流叙事边缘化。
这一结构揭示:“罪”的本质是殖民暴力代际传递的循环。正如雷米克的女属下宣称“所有人变成吸血鬼即天堂”,实则是以“平等”掩盖新的等级秩序
(8)最后一场戏:
永生吸血鬼的斯塔克带着同样被转化的白人女友玛丽,拜访老年山米。这一次,吸血鬼并没有攻击山米,而是过来请求山米给他们再演奏一遍《Travelin》,并表示他有山米的每一张专辑,但是他更喜欢以前那些“不插电”作品。这也恰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和理想,相比于肉体永生,他更希望文化的永生。
总结: 《罪人》以吸血鬼主题剖开美国历史的脓疮, 宣告了被殖民者的不服输精神的同时,也表明着要坚定保护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