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说实话起码我笑了,但仅限于前半段,后半段的情节都在令人脊背发凉

有些话题是比较敏感,如果创作者拿捏不准不适合当笑点的,比如“教育”

看到儿童马继业带妈妈奶奶去吃“还得捞”,拿着免费的小吃在外面排队,我笑了;看到儿童马继业羡慕同学小胖拿平板玩切水果,后来用自己攒下来的钱去换平板,但是老板不给换,因为被马成钢背地里泡了水时,我笑不出来。

看到儿童马继业问爸爸妈妈,“为什么咱家都爱读书却还是那么穷”时,我笑了;但看到青年马继业上公开课问老师关于意识和物质的问题,却被当做小丑一般引得同学哄堂大笑时,我笑不出来。

看到儿童马继业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操场收拾塑料瓶子,一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时,我笑了;但看到儿童马继业在外面收塑料瓶子被同学戏耍嘲笑时,我笑不出来。

我笑不出来,一位母亲前一秒还因为自己的孩子而愤怒,发泄对老公的不满,后一秒却因一个爱马仕的包包转头就变了一副面孔,欣喜地抚摸着奢侈品带来的愉悦和满足,这不符合逻辑,更不符合人之常情。

我笑不出来,一个学生敢于在课堂上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思考和疑惑,却被老师和同学当做笑话一样,明明能主导课堂,引导问题走向的老师,却显得那么没水平。

我笑不出来,人们常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是马继业连一个像样的玩具都没有,狭窄的房间里只有破旧的书桌,即便是靠攒钱买来的平板也只能偷摸一个人在角落里玩。

我笑不出来, 所有人都在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 就像父亲在乎的“孝心”鞋子,母亲在乎的美甲包包,“邻居”们在乎的工资翻倍,老师在乎的评优评职称。 即使是辣目洋子扮演的女高中生,也是在乎自己的舞蹈学校的前途,除了你那个留学回来的废物哥哥想给予你龙虾大餐、高档洗浴的宠爱,姥姥姥爷想给予你红包的溺爱之外,没人给过你真心实意的关爱 。奶奶,一个本应该充当智慧老人的角色却像狼外婆一样别有用心,即便是灵堂之上,也要假借奶奶的名义给予孙子“考上清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厚望,以爱之名,束缚其身。

楚门起码还有一个“假朋友”,但是马继业连一个假的朋友都没有。

我知道编剧想用“考上体育大学”这条路来表达青年马继业的独立与叛逆,但是手法太low了,实在是太low了。如果仅仅是因为他在桥上跑步比训练的女队员快?那我问你运动员跑有氧什么配速、间歇什么配速、阈值什么配速?一个小学生拿100米的阈值速度跑冲刺和运动员拿3000m的速度有氧跑热身能一样吗?再说了,清北不也有体院吗,既然他家里真有钱,为什么不先考体院然后再辅修一门MBA呢?

影片最后的那场马拉松比赛太low了,穿着聚酯纤维的背心和五寸的短裤,你能上第一梯队?就那体脂率和步幅步频,僵硬的跑姿、不稳定的核心,摇晃的摆臂,汗都没出多少就捡瓶子去了……而且马拉松赛道都很宽的,像厦马北马这种赛事都两三万人,马路上基本都是小纸杯和降温用的冷水海绵,没那么多塑料瓶子影响参赛选手的,太危险了。

我本来想说,这部影片不配和《楚门的世界》比较,只能说借鉴了其形式架构。

楚门所生活的整个城镇都是影棚模型,甚至连天上的太阳和汹涌的海水,公路上的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走位和调度,最大程度的控制了变量因素。而《抓娃娃》仅仅是限制在家庭小院中,即便是转角的老外和菜市场的摊主,也无法像手机店里的老板那样做到完全可控……

可我后来一想,仅仅是做到这些难道还不够吗?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从家到学校的路,可能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无论是计划失败也好,成功也好,又能怎么样呢?计划只是表象,而实质上人们害怕的其实是未知。无论是《楚门》里上帝视角的导演,还是《抓娃娃》里望儿继业的父亲,都是在精心织造一个“完美世界里完美的人”,孝顺、善良、聪明、勤奋、勇敢……正如匠人精心制造的鸟笼一般,里面驻扎着漂亮的鸽子。

所以《楚门》中神父会在最后说“ 外面的世界,跟我给你的世界一样的虚假,有一样的谎言,一样的欺诈。 ”

所以《抓娃娃》里马成钢会在最后说“ 你以为是我操控了你的人生啊,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

但是不要忘记,笼中的金丝雀再漂亮,也是飞不高的, 有些鸟儿是注定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或许很多人都做不了金丝雀,能做的往往是迁徙的大雁、独自搏击风雨的海鸥。

书到用时方恨少,真狠我自己为什么这个暑假不多看点学理性的书呢,搞得我写不出来理论性的东西,真可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