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遍布的海滩上,黑人男孩在和前后冲刷的海浪玩着追逐游戏。这时间太阳还未落下,在晨光的照耀下,他是漆黑的。
毫无疑问,《月光男孩》讲述的是一个被过去所束缚的人的故事。这里的过去是在散着粉红光亮的房间里哎哎呻吟的母亲,是落在身上的拳打脚踢,也是沙滩上身旁的那个男孩。在黑人街区里成长的孩子,有的走出了贫民窟,成为了新的社会精英,彻底抛开了过去的阴影;有的则像本片的主角“奇诺”那样,受外在和自身因素影响,到了最后也未能完全摆脱那个曾经。主控思想很简单,即如果一个人难以摆脱自己的回忆,那么他将像月光下的黑人男孩一样忧郁(blue),但这仅是其外在意义,对于其内在意义,应是一个从未长大的男孩,在一定年龄到达时只会为自己套上成年人的伪装,内心并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以很容易注意到,电影采用了大量横摇镜头以及正反打。横摇镜头在功能上可以将画面中出现的人物联系在一起,此处导演应是想强调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就表面动机上看,摇镜也可以避免蒙太奇,同时展示一个人的视点和观众的兴趣点。而片中出现的正反打则不只在角色对话中出现,也在两人无言时默默出现,功能上,这和上面所说的“亲密关系”大同小异,动机则和通常的好莱坞电影相同。
海滩作为片中出现的形式上的母题,是一种“关怀”的象征。大海的宽阔胸怀几乎将滩上所有人拢在其中,包括奇诺。第一次来到海滩是和Father Figure一样的胡安,他将男孩托起,说他是“世界的中心”;第二次则是和朋友兼恋人凯文,他们在海滩边相吻,交合。而海滩也是“自由”的外化,是逃离一团糟处境的唯一手段,只可惜,它同时也阻碍了成长的脚步。
编剧将奇诺和凯文两个角色元素进行自身和相互的对比,目的在于说教,在于结尾处长长的对白和“月光下的男孩”这一基调形象及情感宣泄。奇诺童年时期作为典型的good lamb,顺从似乎是他的代名词,而成年后,他却以一种极为叛逆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虽然不久后他就会在观众面前卸下伪装;而凯文童年时期作为略微叛逆的“正常人”,在成年之后则成了上班族,成为一个小餐馆里的厨师,正常,但是碌碌无为。凯文在几年的时间里抛弃了过去,而奇诺则受困于过去。元素间的差异在于此,对比也在于此。
风格发展在电影中极具动感,在静态的固定和摇动中穿插充满攻击性的跟随镜头,而色调和打光飘忽多变,目的在产生戏剧上的对比。但是叙事元素却部分是“静态”的,从人物弧光上看是这样,从情感基调上也是一样。奇诺没有获得成长,而情绪在释放后也并未得到好转。
统一性上,电影大体符合一部颁奖季影片应有的水平。同时导演也将胡安之死略去以制造不统一,在电影中创造诗化的留白,焦点更多地聚集在奇诺身上。但总体而言,还是正常的大情节叙事。
而月光下的黑人男孩,则让蓝色的意识形态笼罩住了整个美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