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有一堆的事情要做,这个周末的傍晚,我却要坐在这里为《柳浪闻莺》写影评,不吐不快。
可能,这从侧面证明了这部电影是有成功之处的?
我对电影要求向来不高,一是看人物关系能不能立起来,二看它能不能让我共情,让我想到影片之外的东西;三是它的某个片断能不能感染到我。
从这几项要求来说,《柳浪闻莺》大部分是达到的。所以,我愿意给她四星,另外一个星加给工老师。
当然它有些地方还是不能自洽的,我把这部分放到后面说。我想先说说上面三条之外她给我的惊喜:
她像中国的戏曲,有一些亮相的片断,好象不是一个一个镜头,而是一场戏一场戏连在一起,每场戏几乎都有高光时刻,看完闭上眼,这些名场面如此深刻地留在你的印象里,可以一遍遍播放,回味无穷。
一 我喜欢的几个名场面
后台画眉、扇庄赏扇、水边社戏,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几场戏。
画眉是工欲善和垂髫互相吸引后,试探定情的一段戏。这段戏中,工老师无法压抑自己想靠近垂髫的愿望,来到后台,但他和垂髫的关系其实还是生疏的。当垂髫提出请他画眉的要求后,他先是在镜子里仔细打量垂髫的面容,通过镜子而不是直接看垂髫,这个设计非常妙,符合当时的人物关系,显得不那么唐突——镜子在这里起到了“扇子”的作用,半遮半掩,欲看还羞。
有了这个环节的铺垫,工老师终于可以坐在梳妆台上,直面垂髫,仔细端详。我不得不说,这一时刻的工老师真的是太美了,他的眼神是那么纯洁,带着一丝鼓足勇气的勇敢。
最终他坐到垂髫旁边的椅子上,提起画笔,近距离端详垂髫,有几分失神,夹杂着一丝天生社恐的木讷,还有面对沉沦的迟疑。这个时候垂髫有个细微地往前一挺的动作,这是垂髫的勇敢,也是垂髫的挑逗。工老师收拾心猿意马,开始左右端详,认真画眉。
是的,这场戏中,充分显示了垂髫的主动与勇敢。画眉,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代表闺中情趣的暗示,代表着暖昧的亲密关系,实际上也产生着亲密关系。当画眉结束,当工老师想不明白下一步要干啥时,垂髫更是直接伸出手去,一把抓住工老师的手,把他带到台侧,一个戏剧演员安置自己人的地方,让他在那里看戏。
其实银心的表姐说的对,银心如果再不主动点,指标和男人都会被垂髫抢去。因为垂髫就是这样一个天然散发着魅力又随心所欲地勇敢着的人啊,谁能挡得住!
赏扇,其实那时工老师和垂髫已经你侬我侬了。在前一段戏中,工老师已经说想把桃花扇送给垂髫,从这场戏的对话中我们也可以得知,垂髫已经拿到了这把扇子,所以双方的关系已经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确定。
插说一句,这部电影其实有很多留白部分。比如垂髫和琴师的关系,比如那么重要的定情信物扇子是什么时候送出去的,银心怎么能认出那是垂髫送回来的扇子,电影中并没有铺垫,留给观众去推理去想象。我还挺喜欢这种处理方式。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这场垂髫来找工老师,工老师走向垂髫的步伐是毫不掩饰的欢喜雀跃和熟稔,这点对比下一场银心来找工老师的场面,反差尤其之大。
这场主要是表现爱情的甜蜜。他们像所有恋人一样,开始更多地了解对方。垂髫看扇时工老师满眼的欢喜,甜度感人。“隔扇羞窥意中人’真的好美。不过我不太理解扇子移开,为啥会有两个人木然的镜头出现,跟后面灵动的对视不接。但这点瑕疵不影响这一幕成为我心目中的第二个名场面。两人眼光纠缠,心灵相通。
水边社戏,当给到一个长镜头,水面上出现一艘艘小船,人们在水中看戏时,我和我的另两个同伴同时发出一声惊呼,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场面突然出现在眼前。当然也有看过原著的小伙伴说原著中是下着雪,更美。嗯,我想说,已经很震撼了。不知道路演时说的马上要塌了的戏台是不是这一个,这些正在消逝的文化遗产,能以这样一种影像永久留存,真的不是那种“庸脂俗粉”可以替代的,自有一种直击心灵的魅力。感谢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
其实这部戏的高光场面还有很多。
比如台侧看戏。工老师进一步陷进去。垂髫的唱段很惊艳,惊艳了工老师也惊艳了观众。不过郑云龙后来说这一段是他对着一个胖胖的替身导演演出来的,演员的信念感真的是很强。
比如垂髫对银心说:你以后别演丫鬟只演小姐。
比如姐妹重逢,垂髫说“贤妹妹,我想你了——”
二 立得起的人物,立不起的关系
其实最后一个,我看电影时是被激出了眼泪的。但为什么不把它列入我认可的“名场面”?是因为我不认可电影中的姐妹关系。
垂髫和银心,在电影中出现的第二个镜头,就很直观地展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垂髫是主导者,银心是依附者。银心在垂髫面前,象一个全身心依赖她的小妹妹;垂髫则自信而强大。
这段关系定位是真实的。它让我想到了我年少时光,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这样的朋友关系,有时某一个朋友是我的带路人,有时我又是另一个朋友的主心骨。这种关系很常见。
但影片无法说服我相信她们之间深厚的姐妹情谊。
首先我不觉得她们心灵相通。相反,影片开头很好地展示了她们不同的认知层次。工老师和垂髫讲到墨镜,银心很明显没有听懂;课后垂髫追着问什么是第三性,银心则建议不如去吃点点心。
其次他们在专业上相差甚远。垂髫公认唱得好,银心却只能演丫鬟,即使留在杭州,也因为专业上不能服众,第一批就被裁员,几乎被所有人排挤(这点需要在银心离开剧团时的那个长镜头里慢慢看,没有人向她道别,她想坐下收拾东西,化妆凳被人抢一步占住)。
再者,垂髫是公认的骄傲。我不觉得这样一个银心对她有什么吸引之处,一个艺术家,基本上都是独狼,一般都是独来独往的,很难想象她身边会有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小跟班”。
所以,真实的故事里,应该不会有这么温暖的姐妹情,这段感情没有基础,是导演生造出来的。或者说,现有的电影给出的解释支撑不了那么深厚的姐妹情。
这部电影的绝对女主应该是垂髫,垂髫是那种,我们每个人在最美好的岁月里,都曾经见过的那种惊鸿一瞥的人物,我们想象他或她应该有很多故事,有很多传奇,但我们并不了解。现在终于有一个人,有一个团队,想把那个惊鸿一瞥的人物的故事,讲给我们听。这应该是作者王旭烽老师创作的初衷吧!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是垂髫而不是任何人。
好,我们就听一下吧!
或者可以换句话说,垂髫是我们眼中仙子一样的人物,不食人间烟火的。银心则是俗人一个,没有定性,没有主见,会被美好的人和事物吸引,也会听从身边世故的人的建议,自觉无辜地去算计别人。工老师,则是半人半仙,他和仙子心灵相通,同时他又是入世的。往上走,他可以成仙;往下走,他也可以入世。
三 为工老师说句公道话
没看到影片的时候,经常有人说工老师“渣”,猜想是觉得他游走在两个女性之间,脚踩两只船吧。
但是,看了电影后,我想说一句,工老师何渣之有?他从来没有掩饰过自己的感情,他对垂髫的喜爱只要不瞎都能看得出来。
他和银心的关系中,他是被 “上“的那个。在被银心强上之前,他对银心是一种非常疏离的关系,甚至在银心给他送饭时,嫌她打扰自己,又不好意思直接赶人,心烦意乱,把一个扇面涂成一团黑。
他和银心关系的转折点是在被动发生关系后。在上世纪90年代,一个女孩和你发生了关系,负责任的男人都不会马上把那个女孩扫地出门吧?我非常喜欢这个片段的两个镜头:一是银心把床单挂到窗外晒(我想起了《红楼梦》中午后凤姐院中,小丫头在晾褥子,平儿在喊人打水那个场景,性暗示意味很浓);二是炒菜时热烈跳动的蓝色火焰——一下子就把银心登堂入室的喜悦感、以女主人自居的感觉表露出来了。
即使如此,他也有两段很长时间的沉默。一是银心问什么时候去领证,还有一次是银心最后走之前,问你有喜欢过我吗?
工老师归根到底是一个艺术家,他不屑撒谎,不愿承认没有存在过的感情。
不愿跟银心去领证,是因为他知道那把扇子还在,他送给垂髫的扇子还在垂髫那里,就说明他和垂髫还有一丝联系,还有一丝可能。目前虽然因为各种原因,垂髫身边有琴师,他身边有银心,但他相信他和垂髫之间独一无二的感情,还存在可能。他们曾经两情相悦,曾经献出彼此,他觉得他们之间还没有真正结束。
他也没有想错。从垂髫得知他和银心订婚就马上决定送回扇子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垂髫也同样对恢复他们之间的关系抱有希望,所以一直留着那把扇子。这也是另一种恋人的心心相印心照不宣吧。
所以,当垂髫托人把扇子送回,他马上就明白自己和垂髫之间真的断了。
他无疑是痛苦的,他沉默着饮酒,最后痛下决心,投身世俗——真爱无望,和谁结婚不是结呢,娶不了我爱的人那不如娶个爱我的人吧!用一段新生来治愈一段感情。
他不是想随便找个人结婚,他找的是他以为的深爱他的人。他太痛苦了,即使是一根稻草,他也把它想象成是诺亚方舟,想凭它把自己载出失恋的深渊。
工老师真的不渣,他只是不习惯表达或者不屑表达,他相信懂他的人自然会懂。请相信,真的是有这种不爱表达但心中特别有数的人的。
四 银心
银心是一个特别真实的存在。每个人身边都会有银心。
银心为什么要离开工老师?
一条明线是,她也是人,她动了感情,她也有自尊。
因为她所受的教育,她持之以恒的付出,可能会让她有信心乃至错觉,她可以代替垂髫在工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工老师心中是有垂髫的,地位还不低,这一点在她决心强上工老师时已经清楚了。那么她为什么还要横刀夺爱呢?在她已经留在杭州之后。
当然,是因为工老师帅啊!影片1992年第一个镜头,当工欲善站起来和学员打招呼,学员们七嘴八舌的声音中夹着一声轻叹:“他好帅啊!“
人总是贪心不足的,轻易得到第一个目标时,就会想,也许,也能得到第二个目标?
我对银心真的无法共情。所以,有她宣扬垂髫眼睛有病在前,有她暗戳戳追求工老师在后,导演宣称的姐妹情真的是无法说服我。
话说回来,当她告诉垂髫他和工欲善订婚之时,很难揣摩到银心在想什么,一方面是想让垂髫彻底退出,另一方面,未尝不是觉得自己和工老师已经感情深厚,不怕垂髫再回去找工老师。
所以,当她看到垂髫退回来的扇子时,她很平静,准备静观其变。
没想到工老师反应那么大,酒后主动提到结婚,这使她明白过来,工欲善之前一直不同意结婚原来是一直在等着垂髫。这里有个细节,工老师塞给她的扇子上面其实已经被酒后的工老师涂成了一团团黑墨,也意味着她抢过来的感情不过如此。
她在那时候感觉到自己的付出终于没有回报了吧?
另一条暗线是,她始终和于老板保持着联系。影片中没有明说,但从她表姐的提醒,到最后她很快就和于老板那么亲密,应该是这条线经年累月,一直没有断。
其实影片中有一种隐秘的“互文“现象:
垂髫身边有琴师,工欲善身边有银心,银心身边有于老板。一方对另一方似乎都一度爱得没有底线,没有自我。
工欲善决定和银心结婚的时候,一定以为银心是自己身边的琴师,结果不是。
银心跟着于老板走的时候,会觉得于老板是自己身边的琴师吗?她是不确定的。
影片开头及结尾有一个细节,银心在和垂髫话别时,车辆一开始停在两人身后;然后正话着别,车辆不耐烦地往前开了一段,伴随着于老板的催促:“银心走啦!“
一段故事,几段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