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没》是我在影院里看的第一部纪录片,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粗略地看了一些评论,很多人都说自己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泣不成声,我当时心想,有这么夸张吗?

        电影的线索很简单也很好理解,一个导演,听说了里斯本丸的故事,决心去寻找和它的沉没有关的真相,他们先是开到相关的海域,用声呐检测出了沉船的遗迹,接着就踏上了寻找历史真相的旅途。 导演组辗转找到了香港的相关历史学家,联系到了里斯本丸上战俘们在英国的所属机构,甚至在BBC上大幅刊登广告,来找寻里斯本丸的幸存者,他们联系到了两个仍在人世的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幸存者,一个仍然居住在英国,一个定居在加拿大。通过他们和其他里斯本丸上战俘家属的叙述,我们能窥见里斯本丸沉没的过程。

        从名字来看,里斯本丸是一个日本名称,它是一条日军的货船,在这条日军货船上载有一千多名即将被运往日本的战俘,它从香港出发,经由东海、黄海,绕过朝鲜半岛而最终抵达日本。日军用货船运送战俘,但是并没有在船上做任何的标记,这本身是违反《日内瓦公约》内容的。当船只走到浙江省附近的海域时,在附近海域巡行的美国潜艇发现了这艘货船,并且发射了四枚鱼雷去打击这艘货船,最后一枚鱼雷击中了货船的尾部。日军逐渐撤离里斯本丸,在撤走之前,他们讲载有一千多名英军战俘的货仓封死,并拖拽船只到中国大陆附近的浅海区域,但拖拽的绳索断裂,他们最终也放弃了这个计划。

        里斯本丸里的英军战俘奋力逃生,但迎接他们的是日军留下的敢死队的子弹,但在绝境中英军冒着枪林弹雨,解救船舱上的同伴并打死日军留下的几个敢死队成员。

        侥幸离开战船的英军并没能完全平安,在海中他们游向赶来的日军船只,等待他们的不是救援,而依然是子弹。这时突然有人抓住了一个英军战俘,本来这个战俘觉得自己重新落进了日本人手中,但这个时候等待他的确是来自陌生人的温暖的善意。浙江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在大海中捞起了三百多名战俘,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供给他们食物和居所。但不幸的是,这些战俘不久后又被日军俘虏,仅有三人逃脱了日军的搜捕。重新被日军俘虏之后的战俘们又踏上了去日本的旅程,并且度过了人生中相当艰难的一段时期。

        有些单位会组织大家观看这部电影,但红色题材只在电影中占据了一小部分。电影从客观的视角出发,以冷峻的视角刻画了战争带给人的创伤,战争没有受益者,战争中也没有幸存者。里斯本丸的船长在战时只能答应无条件服从军队的命令,作为船长,他本应保护在船只上的人,但是却成为了夺走船上数百人生命的刽子手。在军事法庭上,他直言自己对船上死去的英军深感抱歉。潜艇上发射鱼雷的机械师,在自己的生日当天击中了日军的船只,友人发来的生日贺卡上表达了对他这一功绩的祝贺和赞美,但是当他听到被自己击中的船只上有上千英军战俘时,他的职业生涯只能结束,而且患上了创伤应激综合征。

        战争中也没有幸存者。影片中有两个幸存者,其中有一位讲述到自己在里斯本丸去世的好友时仍然忍不住悲伤,在讲到当年的细节时,他一直在扣手。有的幸存者半夜的时候经常惊醒大叫,有些幸存者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暴力,有的幸存者在自己的孩子说出“饿死了”之类的吐槽话语时大发雷霆……战争摧毁了人,战争改变了人,战争中没有幸存者。亲人的逝世给家人留下的是难以愈合的伤疤。多年之后里斯本丸遇难者的家人在讲述起自己几乎是从未谋面的父亲时一直在哭泣,忍不住得悲咽。

        战争改变了人,战争摧残了许多美好的东西,留下了无数缺憾,但同时在这苦难中,人的一些高贵品质也展现地淋漓尽致。在船底大家陷入绝望中时,最高指挥官说,即使我们要死,我们也要死得像英国人一样。在大家都争先恐后走上求生楼梯时,有人站出来维持秩序,在所有人撤离之后,他还重新返回船舱安慰受伤的战友,在抵达日本时,很多战友患上了白喉,他主动去照顾患病的同胞。在三号船舱的船员丧失逃生的希望时,从波涛中,从船舱底部,传来了合唱的声音,那是他们平静且勇敢地走向死亡的哀乐。

        看电影的时候有一些情节让我潸然泪下,有一个战俘在被压往香港之前给自己年仅五岁的弟弟写了一封非常简短的信,信的内容也非常简单。他说,你要好好照顾妈妈,她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这封信被弟弟装在钱夹里数十年,有陈旧的折痕。信的内容非常简单,但承载的却是一个哥哥对家庭,对母亲,对弟弟最沉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