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在综艺节目里晚节不保的凯哥,谁能读懂二十年前他受尽冷遇的史诗?
《荆轲刺秦王》98年上映,反响平平,甚至谩骂声没过了叫好声。据说凯歌投资7000w,最后票房只有惨淡的1000w。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凯歌元气大伤,过了两年,生了二胎心情才得以平复。
首先我们承认,凯歌虽不善于讲故事,但凯歌有两个看家本领:能说会道会调教,有钱任性会客套。
一来,能说会道,几乎出口成章,语文功底极强,即使在最烂的《无极》中他也对“爱与自由”的描述很有诗意:“真正的速度是看不见得,就像风起云涌、日落月升,就像你不知道树叶什么时候变黄,婴儿什么时候长出第一颗牙,什么时候会爱上一个人。”《荆轲刺秦王》里大量的人物对白,简短有力,彰显了了人物性格。电影中多次反复“亲王嬴政,你忘了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类似于尝胆卧薪的自我暗示,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秦王的勃勃野心。
其次,调教演员的能力很强,也得益于能说会道。凯歌清楚每个演员的短板,优势,爆发点,进而优化资源配置。在调教下,李雪健老师把雄志,乖戾,癫狂,毒辣,深情,脆弱浓缩成秦王一人,没能想到他曾是一心为民的“焦裕禄”,嚣张可爱的“张作霖,一人千面,叹服不已。
最后,凯歌有钱,擅长制作恢宏的场面。古有项羽一挥火把,焚烧阿房宫,今有凯歌一掷千金,平地起高楼。攻城场面恢宏,加上大气的击鼓声造势,把战时的遍地狼烟和战后的荒芜狼藉彰显的淋漓尽致,堪称史诗。最让人震慑和发指的是赵国孩子排队跳墙殉国的画面,散发着战争的残酷无情,连孩子都不放过。
但电影也有瑕疵。首先把电影划分的五个部分没有明确的标准,也没有特殊含义,只是把故事停顿了一下,让观众喘口气,画蛇添足,反而让观众一头雾水。其次徒增的荆轲和赵女的爱情戏码简直是鸡肋,甚至是累赘,凯歌可能认为爱情戏份能吸引眼球,但是当大家看的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来场可有可无的爱情戏就很掉价,好的电影爱情戏要润物细无声,不要刻意凹造型。
看了这个电影心灵震撼,这是凯歌最被低估的电影。我想起了七年前我的历史观崩塌的一刻。那是初一的某一节历史课,讲的是“尧舜禹禅让”,一团和气的禅让,像扔一块烫手山芋一样不在乎王位,我觉得他们都很高尚。直到快下课的时候,有一个课堂练习的资料上说:尧年老之后,威望降低,舜趁机将尧囚禁在平阳,又把尧的儿子丹朱囚禁起来,让他们父子无法见面,最终夺取了帝位。不夸张的说,我的历史观还没有建成,就崩塌了。。。。。。。。。我意识到,我们做看到的历史,大部分都不是真正历史,只是编写历史的人美化自己或者教化后人的,我很庆幸我提前拥有了怀疑精神。
荆轲刺秦王,虽然没刺中,但是却刺到了观众心中。看了电影后想了很多,在历史的车轮下,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每个人都是无辜的,每个人都有苦衷。即使是乖戾的秦王,得了天下,却失了挚爱。即使是一呼百应的秦王,在与荆轲的博弈中曾经阿谀的大臣也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不要想当然的站在山顶上对你所认为的历史肆意吐口水,当你真正走到山脚下时,你在山顶上看到的一朵朵美丽的野百合,都是一坨坨刺鼻的塑料袋。当你身临其境,你就会体会到他们的苦楚。
虽然说历史是胜利者所书写的,但是书写历史这件事,本身不就是古人失败,妥协的体现吗?先辈怕后人忌惮,指点,谩骂,所以粉饰了一个合理的动机,给自己的一切找一个合理的理由。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我们做的终将也会成为历史。在当今宣扬“释放天性”的时代,我们是要做给后人看,还是做给自己看,我们是取悦他人,还是取悦自己。追求不同,选择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