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电影我从小就喜欢看,我谈一点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
三大战役能胜利,最重要的有三个人,教员、101、502,从还原历史真实性来看大决战电影,个人认为对三个人的塑造形成了三个层次,教员被一定程度神话,101的塑造中规中矩,502的塑造没能充分展示其在历史真实中的实际作用。之所以会这样,跟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国内紧抓意识形态的时期,全国都在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坚持毛泽东思想,所以对教员的赞美歌颂是不遗余力的,既是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也是对80年代否定WG、思想空前开放的一种反击回应。93年全国掀起纪念教员百年诞辰热潮就足以说明当时教员的威望,因为高层的指示,对101的塑造开始公正,突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502那时尚未平反,58年后三十多年赫赫战功被磨灭、转移、淡化。三大战役三部长片,问题最大的就是淮海战役,这仗是怎么打的,是不是像电影里演的那样谈笑风生樯橹灰飞烟灭?恐怕事实并非如此,打仗不是过家家,实际上包括教员在内的所有人在1948年秋天以前都不可能想象在短短一年后就能赢得全国胜利,教员所谓“原计划三年现在看只要一年”的说法是三大战役后说的不是战前说的,也不是某一个人提前就规划好了的,而是根据实际形势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杰出的军事统帅只是起到了推动历史进程的作用。就拿淮海战役来说,国共双方统帅部战前谋划那段至今被很多人奉为经典,但实际上应该是不可能存在的,重点就是教员和校长战前都提到的“60万对80万”。我军60万确实是真实实力,但民兵、直前群众以百万计又该怎么算?国军80万是战后统计的参战兵力,不是战前统计,因为校长战前想让白崇禧华中30万兵力加入战局,还想让华北傅作义50万大军南下,这样国军的兵力就有160万,老蒋怎么可能说80万对60万呢?另外淮海战役是由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是一步一步打出来的,不是某个人战前规划的,刘伯承“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说法是战后的评论,不是战前的谋划,刘帅自己都说过他不可能打粟裕这样的仗,至于陈邓,就更不可能有这样的深谋远虑,战争谋划首先取决于实力,中野那时战斗力弱,中野首长更不可能谋划打这样的大仗。502在淮海战役中的的几次关键建议都没演,派兵协助中野打12兵团也没演,反倒是突出总设计师洗澡、理发一些看似重要实际不重要的桥段,张上将的戏份也被人为增多,仿佛他的作用比谭老板还重要。考虑当时谁是高层当权者便理解了。相比之下,辽沈战役东野林罗刘的塑造相对真实可信,几个人都过世较早,死后二三十年都得到了相对公正的评价。
历史的真伪就像小姑娘的打扮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