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如果有人红着眼走出电影院,一定是刚看完《姥姥的外孙》。
马来最大的影院介绍这部电影是“需要好好哭泣”的人的必看之作。
影片在今年NYAFF获观众最佳选择奖,本身无论选材,剧本,台词还是素人演员的演技都好评如潮,就不再聊了。
好像很久没人拍出来这么一部安静温情的电影,所以更想聊聊导演、观众以及传统孝文化。
导演Pat boonnitipat意料之外的年轻,但仍以入微的社会观察和细腻流淌的“叙情”镜头征服所有人。
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为了改好剧本,搬去跟92岁的祖母住在一起,问了很多问题,“你会把你的遗产给谁?”等等,以至于祖母开始怀疑他的意图。(导演家里做玻璃生意,拍完电影就回家继承家业了)
影片聚焦了多个社会学火热议题,“集体与个人”,“老人赡养”,“临终关怀”,“伤痛代际传递”,“女权”,“尼特族”等,导演很成功的融合诸多内核,并让观众看完后,理解了周明珠家族的每一个人,既有利己的阴暗面,又合时宜的闪烁一下人性的光辉。
大家最多的观感就是真实,像东南亚每个家庭的纪录片一样。所以最早电影被命名为《中国家庭》 (The Chinese Family)。
可为啥一泰国人拍的要叫中国家庭?国人也并不爱看,看了猫眼实时票房,上线两周还没上线两个月的《抓娃娃》有热度。
要说中国家庭是东南亚文化的讽刺典型,那可有的说了。
传统孝道中,丧葬文化是比赡养文化的纯度更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人s的事儿多重要。自古人活着真不如死了有用,要么去打仗s,要么被迫“一起”s,成了一次性消耗品,人活着的意义仿佛就是为了s,真“向死而生”。
先是商周尚鬼多人祭,诸子百家这些读书人赋予文化背书,孔孟荀讲礼,礼即厚葬久丧。朝廷听了很满意,“事死如事生,生死始终如一”这道枷锁成就了政治目的,以礼稳固阶级。随后先秦道家老子提出“长生久视,死而不忘”的灵魂不灭观,我们可能是全世界人口回收机构最完整的文化体系之一,什么黑白无常,十王审判,轮回转世等等。礼加上鬼神观念让孝道彻底走偏,甚至秦汉两代的老祖宗们还喊出“生不及养,死乃崇丧”的slogan,盛行厚葬攀比之风,直到宋朝实在没钱了,才不得已改的火葬……(厦大人类学博物馆里有部分资料)
扯了一圈,那孝道关于生前的部分呢?有,但不太重要,更别提临终关怀了,这是我们根上骨子里缺乏的一部分。
所以观众哭是因为感动于温情?还是内疚于自省?我想大概率是后者,豆瓣有个短评“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照了镜子”,大家都是透过镜头,对自己的亲情再度审视。
相比“女权”的讨论,希望影片也能带来更多对“老人赡养”,“临终关怀”的重视和思考,影片播出后导演的祖母看了这部电影并评价“生活比这要严酷得多”。毕竟老龄化社会,人人都要面对。在AI大趋势的今天,曾设想智慧养老可能是个不错的方向,朋友在清华做社会学博后,听他讲鄂尔多斯目前是国内在AI养老方面政策和技术都领先的城市之一,点赞望普及。
临终关怀意识:对传统孝文化思考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