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己喜欢的东西,要靠自己找出来才行”

舅舅那句“自己喜欢的东西,要靠自己找出来才行”,是对我们所有人的提醒。

...

...

...

...

而今,吃什么、看什么、玩什么、买什么,我们似乎越来越依赖手机APP上的信息流推荐了。吃什么,要看大众点评评分和推荐;看什么,要看豆瓣评分;玩什么、怎么玩,要看小红书的安利;买什么,要看淘宝京东拼多多的买家秀、微博知乎小红书的测评……我们似乎掉入了二手生活的陷阱之中。本来有着不同个性的个体,变得像千篇一律的城市市容一样,同质化到可怕的程度。当我们依赖那些现成攻略作出旅行规划,原本的“自由行”其实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跟团游”,不仅仅是旅游打卡地“抄作业”,连拍照打卡的姿势都那么依赖别人提供的“模板”。可是,我们获得了稳妥,是否也错过了真正的惊喜?是不是失去了那种挖宝的快乐,那种带着原创感的自豪,那句发自内心的“真好吃啊”“我真厉害啊”?

很喜欢那段“殊与常”的谈话。节日宴会是“殊”,日常生活是“常”;高档餐厅是“殊”,街头小馆是“常”,还有一些不起眼又很厉害的小店是“常中的殊”。引申到抽象的生活境况之中——上坡路、下坡路是“殊”,平路是“常”,路边的野花、漫步到城市边缘的瀑布是“常中的殊”。生活的妙处在于其流动性,没有人能像《沙丘》里的Paul一样提前预知未来的所有可能性,所以,每一天都可能是极好的一天(日日是好日call back了哈哈)。

找寻自己喜欢的事物,不那么依赖既成的信息,不那么贪图正确、希求捷径,就慢慢扩大自己的体验,让自己比昨天更丰富了一些些,这样的人生怎么不算厉害呢?

靠自己去过原创生活,而不是靠别人过二手生活,显然前者更厉害、更有成就感啊。证据如下↓

...
图:自己探店尝到了很好吃的和菓子,女主的鼻子笑出了开心的褶:“好鼻子,我真厉害啊!”

二、“工作里待得最久的毕竟是自己”

...

...

...

...

...

...

...

...

...

...

以工具理性自我凝视,会对自己收入、智力、身材、容貌、家境等各方面的不足产生不满,继而想要“缺啥补啥”,甚至无所不用其极。自我激励、缓缓努力是不错的外在表现,但长时间的精神内耗和自我否定无疑有害身心。但其实,“受损缺角了、维持原样也可以,不修也别有趣味。”就像《好东西》里小叶安慰被网暴的铁梅,不是用“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这种继续顺从外界期待的逻辑,而是坚决地跳出了完美陷阱、大胆拒绝被定义:“一定要什么都做好吗?搞砸了也没关系。”

缺损不是缺点,谁都无需完美。缺损没什么错,是欣赏不了缺损的人没眼光。

四、做什么都好,你会发现越来越多可喜的事物!

...

...

...

一定要顺应社会时钟组建家庭、功成名就吗?如果不能,这样的人生就很失败、就注定不快乐吗?“随水飘荡,任意东西”的人生态度就不可以吗?

显然不是。充分延展生命体验,扩大自己的兴趣圈,在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好东西上标识下自己的印记,就是很快乐的人生啦。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去拼命攀爬社会的金字塔。做个游牧民族也挺好,在生命的尽头可以说:I came, I saw, I enjoyed. 此生没白活。

最后MARK:

今后去京都慢慢溜达,可以随缘探店尝试一下,如果这些店还在的话~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