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对抗一整个不堪的体系,漂亮国出品的“流水线式商业片”总喜欢这种叙事模式,揭社会现实的短板与丑恶,这很个人英雄主义,亦颇具浪漫主义色彩。当然,这也与他们有不少真实事件可以去取材、去改编成剧本有关。
电影《傻钱》将镜头对准前几年,美国股市出现的一场金融公司做空vs散户轧空的经典博弈。这部作品从色彩基调到剪辑风格都与10多年前的《社交网络》有一点像,它们的主人公都属于那类天赋异禀的人,“天才人物”引来了轰动效应,同时也造成麻烦缠身,最终影片也都有一场听证会在等着观众……不过,整个剧情的走势更会让人联想到电影《逃离德黑兰》、《斯诺登》、《俄罗斯方块》所讲述的那种跌宕起伏的、曾经确实发生过的小人物引起大波澜的故事。
回到《傻钱》,摇滚乐的泛滥使用+多线人物细节刻画的切片+主题立意的那种慷慨激昂与激愤,整出了一场温情混杂热血、励志混杂感人的戏码。重点是这群演员演绎的不错,主要出演者都是老美近几年出品影片的熟面孔。比如“冬兵”,比如“新绿魔”,比如和周杰伦搭过戏的“青蜂侠”,《芭比》里帮芭比开了窍的单亲妈妈,还有《大小谎言》、《分歧者》里的谢琳-伍德蕾,SNL的常驻演员皮特-戴维森,最重要的也是最初引起我观看兴趣的是男主角“咆哮小猫”的扮演者——我最欣赏的男演员《新蝙蝠侠》里的“谜语人”保罗-达诺。这么多“大牌”汇聚于一部电影里,光是看他们飙戏就很精彩了。
说了这么多好话,送给本作这么多我个人主观的情感分后,还是回到开头提到的几个关键词:流水线、商业片、个人主义。电影发展至今,它已经被细化成了太多的类型,这其中,它作为商品、商业片的那部分,在北美影人所在的那个市场运转得相对熟练。这种制式化的,五分钟一小冲突,十分钟一大矛盾,在他们的电影工业化体系里面已经是非常成文的规定了。这也导致了很多老美电影相比欧洲文艺片,让观众看不到主创者独特的个人影像风格,亦即作者留存的独具匠心的东西,更多的时候大家看到的是一种公式化、批量化的商品电影。《傻钱》和它的同类别影片就像美式快餐一样,对感官有强烈刺激,就像汉堡包可乐薯条对于味蕾,影片里括噪的配乐、炫丽缭乱的画面拼贴之于视觉听觉。看完昏头热脑,好不热闹,个人单枪匹马对付恶势力,属实跟看爽文一样爽。但过后想想,总觉得哪里不是太对味,也许是着急火燎下出的剧本不够扎实,也许是人物关系的处理太程式化,太流水线化,没有切中要点,好像缺了点人物间的化学反应,也许是碍于篇幅,没有触及到真正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妄想一部一个小时多的电影能讲好、能解释通这么复杂的一件事,也很有难度,现有成品已达及格线以上了。
最后的最后,还是会推荐大家看看这部讲股市讲投资的电影,多多学习到一点金融知识。而那句老话,也不该忘记: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看完流水线电影《傻钱》,我想唠叨几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