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头发的逼迫感
必须剪吗?为何放大剪头发这件事?这是一种打着学习旗号的集体逼迫与凝视。

起床拿着喇叭喊快一点,吃饭时拿着喇叭喊快一点,似乎是在塑造读书机器。

地理老师打山英,流鼻血,影响学生自尊心
,骂张老师是神经病,这样的老师招进来干什么?

三年要考大学,有时间培养孩子的兴趣吗,张桂梅老师是改变学生命运的伟大女性,不是应试教育的机器。

老师周末不放假,压迫,如果不知道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的话,这个老师真的看不出来有什么好的。

感受到镜头语言对电影内核的影响:阳光下的张桂梅老师,眉头紧皱,面容憔悴,一脸刻薄,这个停留多秒,形似,有些浮于表面。还有趴在桌上睡觉,没吃完的饭菜的镜头,确实是在塑造张桂梅老师艰苦的形象,但她的精神内耗感觉没传达出来。

胡歌扮演的丈夫在电影里有何意义?是鼓励她的精神支柱?他俩的形象特别不搭。

电影里的张桂梅老师贬损学生,让人感觉心理不适。

办学办不下去,她坚持下去是因为学生感动了她,不是她内心的信念。后面不是办学办不下去吗,怎么突然又一切变好了。

以学生为重,但不能道德绑架老师的生活和生育的权利。

我自己觉得,大学毕业后,觉得爬山也不是那么重要了。不是高山,是溪流也没什么不好的。上善若水,找到自己的方向就好

“互相和对方说我错了”“牵手”
两句话解决学生矛盾?有点笑话。

酗酒的妈,这个人设真的很少在女性身上见到。不知道编剧怎么写的。文艺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要想达到震慑人心、精神鼓舞的作用,也不能脱离现实太多吧。

“卢老师我们爱你”这里还挺感动的。

不近人情的张老师,老师孩子生病请假半天遭驳回,道德绑架再次出现。老师的孩子不是孩子吗?

看到最后的彩蛋才感动流泪。我想知道张桂梅老师真的是电影里塑造的这样的吗?电影取材于现实,却没能拍出现实中触动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