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被错抓这件事,明显是卷福的栽赃和他自己没掂量清楚自己是什么身份所致,最后所有的错误,全压在了一个十三岁不谙世事却误以为勇敢的小女孩身上。小女孩最后一生背负愧疚直至生命的尽头,这是多么大的折磨。
英国贵族制度等级森严,强奸案发生当天镜头给了男仆人的证词片段,却根本没有女主哥哥和女主哥哥朋友的证词片段。贵族是有特权的,而且发生肮脏龌龊事件的话,贵族首先是不会被怀疑且司法部门不会轻易调查贵族。
所以即使没有小姑娘的证词,这件事情如果非要给出个结论,很大概率是要么男仆人担,要么男主担,大家看男仆人的证词片段,简直慌张极了,为什么他那么害怕?
小男孩们跑的那么远,男主能跑那么远把他们俩抱回来,折返路程加男孩们的证言细细推断,作案时间都没有,也能解除一部分他的嫌疑。
但惊察们根本没仔细查就抓了他。为什么对十三岁小孩证词都不祥查,乌漆嘛黑看错很正常,惊察怎么可能不怀疑证词的准确性?为什么对在场的其他男性都不详查?
说到底,你个管家的儿子你还不明白吗?还留了引人误会的证据,不抓你抓谁。
所以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是我们当代人最该时时铭记的做人基准。
主人家的大小姐穿薄裙跳进水里捡男主给人家整坏了的瓷器,男主在大庭广众之下就站在旁边看着。看着她全身湿透站在自己面前,男主还照样发呆,还情不自禁的喜欢着。
在那样久远的年代里,不要说窗里的懵懂年龄的妹妹起疑心,连其他窗口里看到此景的人,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好想法。
古语有训: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这种湿身诱惑面前,最好提前避嫌,要么赶紧找衣服帮忙遮盖,总之站在半步之内看着浑身湿透薄裙贴身的主人家女儿发呆,这不是瓜田纳履?这不是李下整冠吗?最后被误会成性侵犯你找谁说理,谁都不信了。
二战之前,英国贵族男女没订婚前哪怕是双方父母都认可了的关系,也得避嫌。更别提男主毛都不是,就敢这么随性了。
接着又送一封言辞下流污秽的信给主人家的千金小姐,还让千金的妹妹代送,更有深意的是,信没封漆。
再然后堂而皇之跟着大小姐进入主人家的书房,像一对发情的狗一样在书架上大大方方就make love,正对着大门,门还支开个缝,让懵懂的妹妹顺着门缝的灯光推开了门,最后在妹妹的注视下,二狗穿起了衣服。妹妹真是倒了八辈子霉,碰上这对不分场合的发情狗。
当性侵案件发生后,妹妹自以为勇敢的揭发了男主,她本意是正义和勇敢的。
相比社会上或者职场上那些没事儿都想坑害人,落井下石故意使坏的人可强多了,如果每个成年人都不懂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常常做一些引人误会的事情,或者埋下祸根的隐患,那么就不该怪危墙砸在你身上了。
因为这样最好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栽赃。
这部电影的名字,赎罪,我觉得是对小孩勇敢的讽刺,她主观意识上没有任何错误。反而是影片中的每个大人和查案子的人,都真真切切的促成了这件悲剧的发生。卷福敢冒那么大险在别人家院子里性侵主人家的表亲,就是做足了有栽赃对象的准备了,你看他事发前后镇定自若便知。
很多人觉得这个影片歌颂了爱情,可笑的很。男女主自己不避讳,造成这样的后果,女主却要憎恨家人憎恨自己血脉相亲的未成年妹妹,女主能透过一封猥亵信看到那不是男主本意,给与他宽容和谅解,却不愿给与一母同胞的小妹妹宽容和谅解。
战争是时代的错误,男主的死不能归到妹妹身上去,二战期间英国贵族子弟都亲上战场了,管家的儿子就算没坐牢,他也得上战场啊。
我没看到多少爱情,反而是觉得荒谬。为了所谓“爱情”和友爱的父母家人决裂的人,根本就不配说爱(恶毒的家人不算)。为了自己,令伴侣失去家人之爱的人,也不是真的爱对方。
女主完全可以私下和小孩儿沟通,告诉她来龙去脉,告诉她自己和男主的爱意,扭转她的错误印象,令她反省到自己的错误,然后一起去改证词。或者通知父母,在没审判定罪之前就能用贵族特权担保他。
可惜,这对念了剑桥的情侣,毛都没干,只知道憎恨,憎恨一个带着善意想要保护姐姐的小孩儿。二人至死都在怨恨妹妹,妹妹至死都在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