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如果看完S2感到怅然若失还在敲碗等不知何年何月到来的S3(or疑似溜粉的三部电影),强烈推荐阅读《凝视深渊》和《心理神探》戒断!!这两部作品分别由安·伯吉斯(Ann Burgess,剧中的Wendy)和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剧中的Holden)所著,除了更多剧中没有的细节,也提供了更多视角。例如,书中会更专业地介绍侧写术产生的研究脉络,侧写方法从初步产生到投入实战的过程,完整的五阶段等,非常值得一读。
对比原著,《凝视深渊》中涉及很多70s的女性处境,在这方面《心灵猎人》依然不够重视。安·伯吉斯是强奸领域的研究先驱,正是强奸研究启发她对犯罪心理的兴趣,电视剧却完全省略了前史。
首先是人物专业的改变,伯吉斯博士的专业是护理,而剧中改为了心理学。伯吉斯认为这种改编是因为大部分观众不太懂护理,让Wendy主修心理学能显得她更专业。但据《凝视深渊》中伯吉斯的自述,对强奸罪犯与受害者的临床护理是其转向犯罪心理的切入点。伯吉斯在医院实习期间,通过护理精神病人得以深入研究强奸行为:如她接触到的强奸犯男性精神病,在与之谈话的过程中永远在试图控制她;而女性精神病往往因被侵犯而受到创伤,这种创伤难以言说甚至长期受到指责,进而精神失常。早在70s,伯吉斯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强奸行为的本质不在于“性”,而在于“控制”:
受害者和犯罪者是同一故事的两面;而那些男性患者,则让我看到了‘控制’这一要素的深远影响。是‘控制’——或者说缺乏控制——令女性很少公开谈论自身的创伤。正因如此,几十年来,关于性暴力的心理分析——流行的理论是女性因为着装或幻想被强奸而导致她们受到侵犯——尽管毫无道理,却从未受到质疑。‘控制’导致‘耻辱’,而‘耻辱’则让人们对问题守口如瓶。总之,没有人关心受害者的想法。
这种认识是伯吉斯想要研究受害者与犯罪者动态关系的起点,但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德高望重”的男导师、男同事时,他们却不屑一顾,认为这项研究毫无价值,会影响她拿到终身教职。(剧中这一段情节改为了Wendy和女导师的对话)。在70s,所谓“女护士”常被视为洋娃娃一样的职业或医生的附庸,强奸罪则是低级犯罪,受害者要么因为屈辱而不敢报警,要么报警后被认为是穿着暴露或咎由自取。在这种处境下,伯吉斯毅然离开了医院,来到波士顿学院,与社会学方向的琳达·霍姆斯特龙合作,从受害者心理出发研究强奸行为。她们于1973年和1974年先后发表了《急诊室中的强奸受害者》和《强奸创伤综合征》两篇论文,使强奸受害者的心理创伤第一次有了学术名称——强奸创伤综合征,并根据对暴力行为中“控制”的理解进行心理治疗。
《心灵猎人》在剧中省略了伯吉斯博士研究强奸行为的前史,也改变了专业背景。剧中Wendy在协助行为科学部门前,她的研究对象是所谓“白领罪犯”,而不是强奸犯,她在S1E3出场时,编剧一笔带过了其研究背景,观众对她是缺乏了解的。在原型故事中,伯吉斯正是因这两篇论文引起了FBI的注意,才由此展开了与行为科学部门的合作。此外,正是由于她是从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入手,才对日后侧写连环杀手形象极有帮助:在有些案件中,犯罪者过于聪明或滴水不漏,仅侧写罪犯是不够的,而是要将受害者当作映射犯罪者的镜子,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被选择。这一手法成为S2侦破亚特兰大案件的重点,Holden反复向警员强调应根据受害者类型分类,实际上这一点的来源正包括伯吉斯博士的强奸研究。
因此,我认为这种省略挺可惜的,伯吉斯的研究背景不仅提供渊源上的补充,也是其身为女性最具价值的性别视角,这一点比起目前剧中所安排的女同身份要有力得多。
在回忆FBI工作经历时,安·伯吉斯以“局外人”身份对70s崇尚阳刚之气的FBI进行了审视:既作为女性,也作为学者。
《心灵猎人》展现了部分Wendy游离于行为科学部门的工作细节:如S1中当Holden 的录音带被匿名举报时,Bill第一个怀疑的就是Wendy,这是一种典型的基于男性探员小团体而对外来者天然的不信任;S2中当Wendy被邀请去新上司家中的酒局,她直接面临了针对女性的职场性骚扰。
《凝视深渊》中包括更多70s女性在FBI的职场处境,剧集完全可以在细节上做得更丰富。安·伯吉斯在回忆约翰·道格拉斯(即Holden的原型人物)时,提及他喜欢用各式各样的小测验评估同事,其中的潜台词是认为女性无法适应凶杀场景的刻板印象。当某一次道格拉斯让她根据凶杀现场照片进行侧写时,她意识到她的侧写是否符合道格拉斯的预期是次要的,道格拉斯考察的重点是她面对凶杀场景的情绪波动。对应剧中,Wendy和Holden之间并不存在这种“我考考你”的关系,相反,剧集一开始就让Wendy成为在领域内更专业、经验更丰富的形象,从而使Holden成为了学习、崇拜Wendy的一方。这种做法无疑更现代,但也是对70s女性处境的一种回避。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其他女性同事对伯吉斯的态度,当伯吉斯博士初到FBI时,她意识到自己几乎是FBI中唯一一个接近于探员身份的女性,而其他女同事一般都是秘书或者打字员。她感到自己和她们之间有一种距离感,这些女职员在远处好奇地观察着她。伯吉斯博士的这一观察揭示了70s女性只能从事辅助性边缘工作的现状,当一提及FBI中的女性,现代观众立刻想到的可能是《沉默的羔羊》中与汉尼拔灵魂共振、斗智斗勇的史达琳,但现实中的女性可能只是女秘书或女打字员而已。在70s,人们默认FBI探员=西装革履剃着平头的男探员,以至于当伯吉斯博士有一次被派往现场与受害者谈话时,地方警局怀疑她是冒充的,向FBI打电话报告此事:
我接到了警局打来的紧急电话,说有个女人在冒充联邦调查局探员。
这就是70s男性主导下的FBI,这种性别气质不仅仅是因当时女性在职场上的弱势地位,也和胡佛主导下的将公共关系视为核心的形象工程有关。伯吉斯认为:
(胡佛)倾注心力经营着联邦调查局在新闻和流行文化中的形象——铁面无私的执法铁汉(G-man),在命名方式上模仿蝙蝠侠和超人等超级英雄。胡佛的创意将联邦调查局塑造成了美国人的偶像。
这种性别气质使胡佛王国下的FBI盛行保守之风与官僚主义,《心灵猎人》在这方面的潜文本做得还是很扎实的。在S2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为科学部门直属领导的换届,当前领导将自己的下台归咎于Holden的过失时,他实际上只是在为自己被FBI变革之风抛下所找的借口而已。1972年胡佛去世,FBI也开始了改革,这也正是行为科学部门得以发展的前置条件。在伯吉斯的观察中,胡佛遗风依然在影响着探员们,如行为科学部门的不少同事会被自己的“面子”影响侧写判断,这点在剧中由日益偏执的Holden展现。但总体来说,行为科学部在整体上游离于官僚体系之外,其中的侧写师们普遍反感官僚作风——这是伯吉斯作为女性可以融入其中的原因,而她独特的身份也成为了制衡的力量。
在我看来,伯吉斯先天具备的性别叙事和观察角度是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材料,但《心灵猎人》在细节方面不够扎实,选择性回避了女性在FBI的职场处境。尽管《心灵猎人》是一部年代剧,它在政治、经济、种族等方面力图还原70s的风貌,却在性别议题上做了现代化处理。和原型人物对比,伯吉斯拥有传统的家庭关系,她是一位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而我们看到的Wendy是一个可以在学术界出柜的女同性恋者。在来到FBI后,虽然她选择隐瞒自己的女同身份,却依然能完全自由地探索自己的感情生活。职场上,她从精神上引领着Holden与Bill,与他们出于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这种处理虽然成功塑造了一位独立、先锋的女性探员形象,却也无意识地回避、忽略了女性在70s的真实处境。
也许是因为剧集和现实的出入,在2024年,安·伯吉斯参与了记录真实历史的纪录片制作,为Wendy这一形象提供了更丰富的细节。
犯罪大师:杀手思维 (2024)暂无评分2024 / 美国 / 纪录片 犯罪基于《凝视深渊》一书制作的纪录片
最后,希望Wendy在后续的电影中有更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