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做事细致入微,忠于自己的价值观,待人接物都真诚无比,颇有一种“物哀”的情怀和人文关怀,让我感觉这更像一个日本故事。(题外话:男主肯定是个搞社会调查的好手。)
影片整体情节很简单,结尾处理让我感觉有些仓促,但并不意外。看到末尾会发现原来前面已经做过一些铺垫了。
镜头处理如同纪录片,哪怕人出画了,镜头还要接着记录桌上的苹果。色调很纯净,同时通过降低对比度让颜色呈现了一点灰;导演还通过饱和度的变化来预设故事基调变化这点很不错。
从影片创作上讲,运镜、色调处理和整个影片的风格契合度很高,而这个影片风格又时刻围绕着人物的性格特点。
影片中的两个对立——上司布拉奇和梅先生,我个人感觉像是新旧时代更替的具象解释。他是旧时代的匠人,是不会飞的鸟DODO,保留着旧时代的低效、麻烦,但也多了几分情怀;他是新时代的商人,只问结果,只要效率,更像是被异化、被扭曲的对象。最后梅先生死于开得飞快的列车,也算是稍微印证了这一点新旧更替吧。
我感觉导演在电影中也暗戳戳地表达着对逐渐消失的人文关怀的惋惜、慨叹和向往,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隔阂距离的反思,对这些异化的个体、快速变迁的社会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但这一切如同男主的死一般,他束手无策。
我们在此哀悼约翰·梅的一生,兢兢业业二十二载,他的一生不断给不被铭记的人画下一个句号。他的一生,不被人羡慕,也不被人嫉妒。是不被铭记的往事,是无人问津的过往。如同江水缓慢汇入大海,只是慢慢地沉了下去,只是永远地说了一句: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