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思考,自己到底该以什么态度什么方法去面对互联网上的热点事件。到底怎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不冤枉任何一个人。
当看到电影里的听讲学生义愤填膺的样子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不要发表观点。不要以为自己对这件事的了解已经足够全面。不要评判。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人不能保证自己永远理性,人的生活很难完全脱离互联网。既然在这个网络,就难免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热点,有些甚至是较为切身的、自己比较有讨论欲望的。
电影开头,两人坠楼,群众包围现场,有人大喊死人了死人了,镜头一刻不停地记录。我在想,类似于死人这样的事情是严肃的,但这样事关重大的事件不仅能激起敬畏心,还能激起兴奋感。很多时候我们在打着关心的幌子满足自己的窥探欲,围绕着事件核心做着跟事情本身无关的事情,比如发泄自己的情绪,享受讨伐别人的快感。这是人本身的劣性。
我们太容易被煽动,太容易选择走思维的捷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这话谁都会说,但是谁能在做判断的时候想到这句话呢?还是说,我们只是把这句话当作了一个工具,当事件进展和舆论倾向符合想象时我们就尽情发泄,当发展与预想不符时才搬出这句话,看起来中立,其实依然选好了队伍。
在这个价值混乱的当下,我们该如何处理信息?当个人无法随时保持对基本人权的尊重时,机制应当如何发力才能既保护了正当权利又不至于逾越机构的权力边界?
再者说,我们还有思考的空间吗?当个人所能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被不断压缩后,我们能否保持理智?
影片最后,女主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释怀:看透了互联网,理解了互联网的机制,并保持了自我确认。但是有多少人能在遭受此等攻击时做到这样呢?这是否在说,在现在我们对于这类事情也实在是无能为力的?是的,当然。
舆论在下沉,个人有独善其身的可能吗?
这部电影没有给出答案,要求它给出答案夜实在勉强(谁能给出呢?)。这只是一部正常水平的商业片,节奏略生硬,部分台词显得刻意,对讨论话题重重拿起又轻轻放下。它试图揭露舆论的麻木与庸俗,但是当它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诸如直播带货,网络意见领袖等现象时自己也不可避免地染上庸俗的气息。它观感直接,背后却有偷懒的嫌疑,实际上依然遵循着通用的编剧手法:电影需要反面,需要障碍,需要愚蠢的东西。这是非黑即白的思维捷径吗?如果指出其中显而易见的矛盾是否太过故作清高?但是即使它没有也不可能给出什么深刻的答案,将其中的丑陋与愚蠢暴露(至少部分地暴露)了出来也足以使观众获得哪怕片刻的反省,这或许就是它最大的作用:当你下一次准备加入骂战的时候,或许能想到电影中的这些人嘴脸有多丑陋,或许就能少骂一句,少加入一场不清不楚的舆论风暴。
及格的商业片,张小斐演得蛮好。
及格的商业片以及不及格的其它。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