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部电影采取的近乎“诈欺式”营销虽是无奈之举但无疑也在观影预期之中埋下了一连串的地雷。如果观众们对照这些天路演的说辞,根据导演与“绝对主角”我涛提供的提示词来“按图索骥”,最终也只能带着“货不对版”四个字骂骂咧咧离开影院。而对于侦探而言,最好的破解作案手法的方式,就是沿着罪犯设置的陷阱,先上一次他的当,这样你就能真正站在他的角度来思考。

爱情电影?女性主义电影?

...
好大胆的影评(们)

熟悉“巧巧宇宙”的人对于贾樟柯本次通过剪辑、替换声画素材而编织出来的巧巧与斌斌之间的爱情故事线其实并不会感到新鲜。从《任逍遥》的大同再到《三峡好人》的奉节最后到新补拍的疑似“广州”的位置,最终“出走半生回归大同”,贾樟柯只是需要一个理由让他的两位主人公开始移动,进行这一段“跨越半个中国”“出走半生”的旅行,或者说需要略施小计制造出这样一个“钩子”来稳住我们的注意力,不至于在大量footage的拼贴堆砌之中迷失方向。男的出去闯荡,女的跟随他的足迹也开始颠簸,最后在老朽疲惫之中被迫释然,其实不新鲜,而且素材的强行拼接并未制造出所谓的“史诗感”。

而说到这个不可绕过的“台柱子”,在一堆“涛声依旧”的戏谑声中出场的我涛需要考虑的并不是如何证明自己“不可撼动的地位”,而是如何在层出不穷的默片喜剧式表演中提供可解性。

...
神鬼二象性叠加的复杂处理:到底是一种故作乐观的笨拙努力,还是一种对荒诞本身的展示,亦或是对于“马克吐温”精神的贯彻?无论如何这个表情动作已经成为2024不可磨灭的meme本身

两个era的巧巧都共享了同一套动作:把衣服举起来遮阳或者避雨,这算是某种人物上的一致性维度,显然也是有意为之的“巧合”。所不同的是,《任逍遥》的巧巧做这个动作就是一个很典型的beach beauty,她仿佛人不在大同而是在南法或者意大利,感觉她在过一种“精神上很西化”的生活,如同她喜欢的那些disco舞曲一般。她的这种“悬浮感”契合了青春时期那种自带浮力的感觉,在人生这个阶段谁不是living out of this world呢?

...

...
谁又能说她走进一个县城KTV小房间开始rave party的样子不是local Charli XCX呢,I mean it seriously.

而我涛在《三峡好人》era则更多地展现出一种江湖气,比如她在造人讹诈之时这个经典“港版武侠”的场面调度,她掏出防狼电击棒的样子比玉娇龙大闹酒馆的桥段还要生猛。 这自然是贾樟柯对于这个era之中的市井生活里江湖气与侠气的观察与搬演。

...
她被人戏称“吴京”“男人”式的铜铃一般的双眼,甚至让人回忆起她遭遇“示爱”反手抢走摩托车的影后moment。

当然这里举着衣服躲雨的她则展现出一种风霜感,在花花绿绿但是总体上无意义的荒原中经历一个又一个身心俱疲的时刻。

...

以及这一段《山河故人》era猛然插入的高情绪浓度“影后moment”,巧巧吃尽生活的苦也吃够了爱情的苦,冷掉的包子在这些东西面前并不是食难下咽的东西了。

...

而巧巧在终幕里用肃穆含悲几近壮烈的夜跑表情向我们诠释了“俱往矣”三个字。

...

我不能确认这就是所谓的人“女性主义”说辞的基础,能称上述组合起来的片段为“一个女人的史诗”吗?诚然,巧巧是一个人也是很多人,但实际上她谁也不是。她并不是一个具有“传统现实主义面向”的符号,我涛的表演(或者非-表演)总是让她成为一个被再符号化过的符号,她的身上已经有“为了让某种东西浮现出来”的雕饰感。反正这么高调门的话我是不敢说,不过作为我涛的《Eras Tour》倒是蛮合适的。

中式梦核?

...
电影宣传明显采用了这个字眼,以及一些meme

如果说大量lo-fi复古感强烈的弱逻辑拼贴就是“梦核”的话,那么也许这个“富于网感”的宣传词还真有那么一点得当(值得上当)。但是梦核在于制造一种眩晕感以及似曾相识的幻觉,而贾樟柯的大量素材之中都有一种近乎“白描”式的赤裸和直接,那些lo-fi感无非是时间跨度所导致的,他的许多raw material带来的冲击力是强烈甚至具有打击感的。

要说真算得上“梦核”的画面,就是斌斌在网吧玩电脑,在一个塔可夫斯基式的平移运动中,镜头从斌斌的脸切到了电脑屏幕的Flash动画里面,就像是直接钻进了他的精神世界、欲望世界(梦)之中,那个“人机关系”的隐喻也昭然若揭。

宏大的时代纪录片?强烈的人文怀旧气息?

...

其实这个电影故事不新奇,人物也不新鲜,但是唯一可以说很重要的,就是贾樟柯“亲选”的这些footage,可以说前面那些东西都是为了把他比较宝贝的这些footage再放出来才攒的这个局,或者说“谁是饺子谁是醋”很明显其实。那么我们可否以一种纪录片视角来切入呢?一如他前中期那些作品序列?

本片的英文名Caught By The Tides意在通过人的被裹挟/挣扎/涌动来反应那个Tides,所以人物与其背景之间构成了很深的互文关系,甚至景观比故事更为重要。其实看完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涛只收获了掌声没收获奖杯。作为记录片,它的素材在表面上看来过于零碎而不完整,没有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它的文本背后的context非常丰富而宏大,如果没有在中国生活过这二十几年,难以体会到它“以小见大”的那个“大”是什么。甚至如果你不熟悉“巧巧宇宙”,还会对主线叙事部分感到一头雾水,尤其是再剥除背景起诉看巧巧斌斌的人生动线,就没什么好看的了。所以关于国际影评给出的“恢弘史诗”之类的字眼,我表示深切怀疑。贾樟柯在素材里安排的触发点类似于美剧里面那些看似随口抛出但实际上很深的笑点,你都不一定知道它们在哪。而我不一样,我涛走出来的第一秒,我就开始笑了。

AI元素?

贾樟柯对于AI的讨论也让人好奇。虽然按照时间顺序,AI本人出现的时间在结尾部分并且只有几分钟, 但是它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

...
值得称道的是这个超市当中的镜头,它用一种全景镜头的感觉“模拟”了一种机器视角,像是AI在看。这是贾樟柯用镜头语言在描述他言辞之中的“AI已经在了”。

...

引发超绝节目效果的当然是机器人在“试图安慰”心情不太好的巧巧时采取的金句策略,显然我们这一位“具身智能”虽然还有些dummy,但是特蕾莎修女和马克吐温的名言却正中下怀,甚至足以概括巧巧(实际上只是一只贾樟柯躲在身后使用变声器罢了),大有“庸医治大病”的喜剧效果。而在这里面体现出的“惊喜感”实际上更多源于人类自身的心理结构,正如我们之所以会被AI的nonsense推理骗到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天生就愿意被骗,正如我们总是会被他人无心的举动所感动或伤害。

Then What?

如果说这电影硬要叫“风流一代”,那么可以说是一个风骚女人巧巧和一个二流子斌斌纠葛半生跨越半个中国她追他逃的故事;而Caught By The Tides就是:贾樟柯翻相册的时候觉得二十几年来的风尘扑扑地往他脸上打,他还是觉得那些raw material特别具有生命力,那个tides搅动的风云依然具有鲜活的力量与不可磨灭的痕迹。故事不重要,甚至赵涛也不是很重要,而那些footage确实很美。

...
丝袜姐的这一个镜头贡献了超美一幕

甚至退一步说,它对我而言是2024最佳喜剧片, 毕竟我涛走出来的第一秒,我就开始笑了。

马克吐温说:人类最大的武器,就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