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姜文的:影迷。我不会说我是姜文的粉丝,粉丝这两个字太重,好像骨子里就透著狂热。
我是姜文的影迷,姜文职业生涯中的作品可以说部部精彩,不为过,但这里说的是《邪不压正》前的姜文,《一步之遥》前的姜文。
先说结论,这部电影,作为电影本身,真的烂出了一定的水平,相当於吴宇森的《追捕》,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陈可辛的《夺冠》,都是属於晚节不保的范畴。
整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急躁,极度亢奋,毫无节制,镜头的快切从最一开始一直切到结束,整部电影一点节奏都没有,就是猛衝,衝的好看还好说,但是情节极度尷尬,想拍的飞,但又是个写实题材,最后变得不伦不类,要人物没人物,除了姜文自己的角色,没有人立得住,要情节没啥情节,就是一路贏,一点起承转合不带,一点挫折没有,就是一路开掛,天才贏家。观感是又聒噪又乏味又疲惫。
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好像18年拍完《邪不压正》之后,姜文就已经被人关起来了,没人跟他说话,而他又有太多话要说,所以一被放出来,马上如饥似渴的跟人说话,恨不得1分钟的对话里能有10分钟的信息量,又急又密,急到生怕每一秒和你说的话都是最后一秒,所以他一秒要当十秒用,一秒都不想浪费,狂轰滥炸的跟你聊。他自己可能不觉得有什么,但这个倾听者也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啊,因为你会发现他大多数时候是在跟你尬聊(吃yuan饭都能嘮半天,不尬吗?哥?)
归根结底还因为姜文还在用拍《让子弹飞》的风格来拍这部电影,但前者是民国啊,是架空啊,是虚构啊,想怎么拍的飞都不会奇怪,可你这部是写实啊,是人物传记啊,是真实人物改编的啊,你要么就彻底放飞了拍,但现在就是稍微飞一点,就显得很怪很尬,因为这两种风格和模式压根就融合不到一起去啊!
但是在粉丝的口中,这部电影有什么呢?
有隱喻啊!都不是隱喻了,是明示了!
从他们的口中,一部讲郎朗和他父亲的传记片压根就不是讲郎朗和他父亲的传记片,等於整个故事在他们眼中就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
大家有兴趣可以翻一翻讲隱喻的帖子,归纳出来就是:姜文绕主席像!姜文眼里有天安门!姜文来自东北,姜文说了太空舱,姜文说了红色,姜文说了绿色,姜文扔了奖杯!姜文给每个老师起的名字和设的背景都有深意,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在我漫长的观影史中,我是第一次看到一部电影,几乎所有情节都是隱喻,拍的主题也是隱喻,所有人物都有隱喻,连名字也有隱喻,国家也有隱喻,我甚至都快找不到这部电影里没有隱喻的情节了。就像一盘磁带,大家都是正著听的,偏偏有一群人却是倒著听的,就算是同一盘磁带,也能听出天差地別的区別!
这部电影真的是满满的深意,在他们的眼中基本上变成了普通观眾看得每一秒和他们看得每一秒都不是一个东西。比方说桌上放了个苹果,普通人看到的是苹果,他们看到的是姜文在电影里放了一个红色的象征!那怎么会是普通的苹果呢???
请问一下老师:姜文骑自行车代表什么啊?姜文的自行车的牌子代表什么啊?姜文走路那段代表什么啊?姜文吃饭那段代表什么啊?姜文呼吸那段是代表什么啊?姜文本人是隱喻什么啊?
问:姜文拉屎代表什么啊?
答:!
也是,言论自由可能真的把不少人逼疯了,把姜文这当成摩斯密码站了,找到同好,解读密码,他们看得完全是一出《解密》啊,还乐在其中。
但是,就算退一万步说,这部电影里有不少是真隱喻,那又怎么了吗?这就高潮了?燃点这么低呢?
就算这部电影里有他妈一百万个隱喻,也不妨碍它他妈是部烂片啊。
去看一部电影,就像去吃一顿好饭。你光给我醋,我吃啥?你光给我饺子,没醋我也不爱空口吃,你给了我醋,也给了我饺子,我才能吧唧吧唧吃的香啊。
得亏现在不是文字狱的年代,再这么解下去,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也是唯一的谜语人姜文,可真得被你们害进去不可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