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上周官宣定档在2025年春节的大年初一,感觉年底的工作顿时也充满了干劲。对于封神电影其实有很多想说的,在等待上映的过程中随便唠唠,抛砖引玉,一起探讨。

第二部小标题“战火西岐”,名字起得还是不错的,承接第一部“朝歌风云”。封神第一部2023-7-20上映,当时预期以为2024年暑期档就可以看到,但可能特效的工作量比较大,所以一直等到了2025年春节档。去年我看的时候已经不是第一波观众,属于被良好的口碑吸引过去的那一批,是上映的第二周周五7-28去看的。

第一次看的时候感受就是节奏好快,看过觉得“很不错”,但并不是当场就非常激动,反而是回家之后开始上头,所以那个周末就又去刷了一次。之后整个暑期一直到9月,每次上班压力大或者不开心,就会去看一场,所以封神1在电影院大概就看了十几次。后来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最后的结论是,封神是近年来让我再次体会到“电影是造梦的艺术”的电影。在观影的两个半小时里,确实让我从繁冗、压抑的日常工作里抽离出去。

节奏很快,但时长没有特别长,比较平衡。当然容量更大一些可以,但两个半小时对于第一部来构建世界观的作用来说,这个体量是合适的。为了控制时长也剪掉了一些精彩的片段,比较可惜的是姬发和崇应彪的黄河八分钟,当然也可能是导演和剪辑考虑到节奏和人物关系上一些平衡的问题,这个后面可以展开写写我的看法。

其实有很多电影,我知道它做的非常好,但是那些电影的观看体验会很耗精力,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就觉得心力交瘁,所以即使我知道它非常非常好,但也没办法刷很多次。所以总结来说,对于封神1我整体的评价,就是“平衡”和“刚刚好”。

封神这个系列电影,从筹备、拍摄、上映、票房逆袭的一系列故事都很传奇,属于很多年之后说起来也应该能让人津津乐道的一个项目。上映之初,大众对这个电影都没有抱太大希望,很多人包括我的预设就是“烂片”,因为这些年神魔题材的影片实在是烂片太多。但看过之后会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神魔篇”,其实还是一个很有史诗片氛围的作品,并且带着一种上个时代的调性,大概因为筹备和拍摄的时候还是整体经济情况是个比较上升的阶段,有一种野心勃勃的调调,而且那时候才有人投资拍这种体量和题材的作品。而且制作周期确实也够长的,所以上映第一天票房才四千万,黄渤后来说“心里都凉了”。

复盘来看,这可能和宣传的思路还是有一定的关系,这个电影的亮点,它自己就没说清楚。其实导演自己在访谈里说过一句话,是很切中要害的,但不知道他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他说“我们拍这个电影在想,观众为什么要去看一个三千年前的故事,为什么要去看妖怪神仙。”其实我们最初对于封神“是烂片”的认知,也是基于它是个神魔片的假设,这确实对于现在的观众没什么吸引力。但实际上,我们只要看过这个片子就会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讲述“人”的故事,一个少年的觉醒、成长,他对于邪恶权威的反抗的故事。但不知道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这个主旨在影片上映前的宣传里没有什么体现,也许是为了避免太多的剧透保留神秘感,导致湮没在了中国人对“封神演义”神魔大战的传统刻板印象里。

封神第一部中姬发的故事线其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编剧们所说的“英雄之旅”的模式。从从片头的旁白就在暗示,“我是西伯侯姬昌之子姬发”,但电影前半段一直有些刻意的隐藏,直到最后半小时姬发劫法场开始,到射杀崇应彪、引饕餮跳黄河,最后骑着白马回家,在结尾姬发骑着马从远方而来时,他身后是朝阳的日光,这一束阳光似乎也是在昭示姬发作为主角在第一部中人物弧光的最终完成,这时候去回味全片姬发成长的历程会有很多新的感受。

电影中姬发的经历其实是会产生很多共鸣。我们的人生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个朝歌和一个西岐。朝歌是一个金碧辉煌、光怪陆离、纸醉金迷的地方,在这里会受到很多诱惑,包括“殷寿”们的大饼、他们许诺的许多事情都是诱惑,但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可能也会逐渐发现你身边的阴谋、背叛,那些和你想象不同的、和你三观相悖的事情在发生,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一定会成长。电影中的姬发反杀了殷寿,回到了他质朴、善良,代表着一种“初心”的故乡。“还”或者“环”的概念的隐喻,也许就是每个人的内心,你在经历一大堆事情之后,是否选择回归到一个自洽、平和、遵从自己内心原则的“初心”上去。朝歌和西岐,也可以看作内心选择的隐喻。至少我看了很多遍这个电影之后,我对这个故事隐喻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是姬发,都可以去完成自己的一段英雄之旅。这段旅程可能没有非常刺激、惊险、快意恩仇,但是即使只是一段放弃浮躁、回归本心的心路历程,也可以是我们的“英雄之旅”。

我总是感觉,观众对于封神、甚至电影主创们自己对于封神的解读和挖掘,都是不充分的。去年围绕着电影的解读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当然如何解读是每个人的自由,但作为难得的这种成片质量的电影,如果只是单纯玩梗还是有点可惜了。

后面可能会间断写一些,迎接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