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点还蛮吸引我的。

第一个同理心是需要付费的。我认同,我其实一直觉得好的亲密关系(朋友/爱人/父母)真的很珍贵,ta们能够承接住你的情绪,无论好坏。但是我现在一没有爱人,二家人也都是情绪逃避型人格。我只有朋友。

我和我姐生活,一直很难受的一个点就是,她是一点都不能接受坏情绪的人,每一次我无意地叹气她都会发脾气。那个瞬间,和这份记忆延伸的时间里,我觉得我承受了双倍的负面情绪,断掉了和她的情感链接。

所以真的感谢我的朋友!!!尤其心情很down的时候和好朋友说两句话我就会很开心了哈哈哈。

第二个席瑞说现在网络世界越来越像现实生活的复刻。我觉得网络世界不是现实复刻,而是现实的情绪放大镜。它或许不再乌托邦,或许会和现实不断重叠,但永远不会和现实一样。

网络世界可以让善意被无数倍放大,恶意也同样。所有一切的情绪,经过互联网,经过和指数级的人数链接,被不断放大之后,情绪反馈都是加倍的,过量的,与现实脱轨的,超出普通人日常所体验,所认知的情绪阀值。可能大家都会成为“十五分钟”的明星,如果在这15分钟内收获的情绪反馈是正向的,会上瘾一样的想要更多,渴望成为“流量”。

第三个标签越来越不带有批判性,成为主体表达自己是谁的工具。的确有的标签开始变成这种,也有些是新兴起的,像星座、mbti和社恐社牛。但是也有很多被互联网创造出来的,恶意满满的标签呀,田园女拳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女权这个词已经被污名化了。

像上面说的,互联网是情绪放大镜,有一些标签会被加倍调侃而变成梗,就会有另外一些被加倍痛骂或加倍喜爱。甚至有些时候,这些情绪都是可以一夜翻转的。就好像野草一样,轻飘飘而易燃,今天被东风吹倒,明天被西风吹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