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刷了两遍,有很多展现女性力量的高光时刻,很有感触。

该电影是由意大利女演员宝拉·柯特莱西(Paola Cortellesi)自编自导自演的,也是她由演员过渡到导演的首部长作,同时还是2023年意大利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

在这部影片中有很多刷新我对女性认知的地方,扭转了一些我对女性自身的偏见和女性为“弱势群体”的看法,

让我对女性也对自己改观很多,也让我更能理解了我的母亲以及身边生活的许多的人。

...

影片是黑白画质,时代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二战后的意大利罗马,讲述了主人公迪莉娅,和家人一起住在罗马贫民街区的半地下室的日常生活。

开篇是以女主人公向丈夫问候“早上好”反被丈夫打以一巴掌回应奠定了全篇为家暴题材的基调。

从女主人公清晨起床忙碌家庭早餐开始,可以看到作为女性的处境是非常底层和艰难的。

她身为这个家中的母亲、妻子、女主人,一家子的早餐都是她做的,这个餐桌上却没有她的一席之地。

甚至在女儿的订婚宴上能否坐下来吃饭都要看身边丈夫的眼色,可见在这个时代的女性是没有自己可以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的。

不仅如此,女主还要照顾着面色凶狠、恶言恶语还时不时性骚扰自己病瘫在榻的公公。

...

视角来到女主提包出门上街的场景,迪莉娅过街时捡到了一位黑人美国士兵的全家照,

对方对她感激不已一直问着她的名字想要日后能够报答她,临别时还特别赠予巧克力表示感谢。

在这一场景我看到了女主作为女性的一种心思上的细腻。

是她注意到了地上掉落的照片,也注意到了都是黑人,细心观察后找出士兵中唯一的一位黑人物归原主。

之后并耐心倾听对方讲述起自己的家庭,对家里人的思念…

都可以感受到两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感情流露,有关于人与人之间与陌生人之间真挚、善良的感情。

后来女主在回家途中遇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两人共同享受着巧克力品尝着从前爱情的甜蜜,

伴随着音乐响起镜头环绕着两人仿佛回到了儿时少年期青春谈恋爱时的美好时光。

...

回到家中,当她拿出巧克力正与家人分享时,因丈夫的猜忌对她冠以“荡妇”这一子虚乌有的骂名并公而堂之的施以暴行。

这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对家中的孩子来说也早已司空见惯,回屋避让独留给夫妻二人上演一段怪诞惊悚的双人华尔兹。

事后两人会像无事发生一般,丈夫会穿戴整齐整装待发的让妻子喷上香水准备出门嫖妓,而妻子却毫无怨言。

家中的女儿对于妈妈的忍气吞声愤懑不已,她质问母亲为何不逃跑,为什么要一直忍受?迪莉娅怅然若失般的自问自答道:“又能逃去哪儿呢”。

是啊,在这个国家,女性没有话语权被视为男性资源/财产/所有物的时代,她是难以挣脱出这个牢笼,这个命运。

有社会,有国家规劝教导你什么是女人,什么是母亲。

在这我想到了之前看的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的片段,影片已经接近尾声来到两主人公的暮年时期。

安杰抱怨着自己现在每天忙着带孙子做饭过的像个老妈子不如葛美霞有时间跳广场舞还可以舞舞剑滋润自在。

江德福在一旁说安杰身在福中不知福,说她现在抱孙子做饭伺候老爷子过的是女人最好的日子。

看到这儿我不禁笑了,女人最好的日子什么时候需要一个男人说了?

一个从男人口中说出的女人最好的日子能算是什么女人最好的日子?那不过是男人眼中最好的女人应该过的日子。

但,哪有什么应该?那不过是男人最需要的罢了。

用冠冕堂皇的口吻掩饰着自己内心源源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渴求,稍有现实的不如意了会拿女人,

拿自己的妻子拳打脚踢作为情绪的发泄口,指责是对方的错还一副趾高气扬理所当然的样子。

我就奇怪了这些话为什么就不能从一个女人口中说出什么是最好的日子,倒是男人说起来头头是道的。

这一段让我非常有感触,看到这段母女对话我似乎一下子也理解了我的母亲。

我的妈妈在我小时候也曾如迪莉娅所遭受的一般时不时面临着丈夫一言不合的暴力行径,她也曾想过离开。

但在我眼中看来就是她要抛弃我离开,当然她也并没有这样做,

虽不是有意为之但也还是给我心中留下了不小的创伤,我感受到了非常的愤懑、委屈和悲伤,有时也会埋怨她。

可我又有什么资格,什么角度,什么立场,如此控诉/声讨/批判她呢?

我即不曾经历过她所经历的,也不知道她所面对的,更难体会到她所遭遇和面临的处境,我又有什么身份再去指责或者埋怨她呢?

一瞬间我的内心释然了许多,也一下子平等的理解了世间很多的人。

对于他们就如我的母亲一样,我是没有任何资格评论或者评判ta的,如果有的话,也不过是在自我的角度上。

还有一段印象深刻的母女两人的对话。

当迪莉娅敏锐的警觉到女儿玛塞拉的未婚夫有如丈夫一般的暴力倾向,女儿很可能会重蹈覆辙时,

迪莉娅想要劝说女儿重新选择认真考虑婚姻这一人生大事。

但,在自己的婚姻面前实在是毫无说服力,被女儿一句“毕竟你这么会选”给噎住。

看着这两人的对话我发现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两个人的交流,看似是在说给对方听,但也不过是在自说自话罢了。

此时的女儿玛塞拉重合于彼时迪莉娅还未结婚时的少女时期,而此时的迪莉娅在也恍如女儿玛塞拉肉眼可见的婚后未来。

两者不过是互为镜像相互透过对方照见自己自我的一个镜面,

你始终是在跟自己对话,而对方的每一句应答也不过是在时空注视之下久久的一个回音。

这是其中最为震撼的一个场景,在家中一直忍气吞声、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的迪莉娅一改往昔,

为了让女儿不再嫁给有暴力倾向且预计婚后不让她外出工作的未婚夫,她拜托先前遇到的美国士兵帮她炸毁女儿未婚夫家的咖啡馆。

在这个爆破的画面,我看到了女性的果敢、勇气、担当和势若破竹般的女性力量。

我以前一直认为女性是柔弱、感性、弱势群体、需要保护的代名词,

但,这些都是我以为的女性,现在我发现不是这样的。

她们虽柔弱但并不代表她们无用,她们虽感性但不代表她们不具有智慧和远见,

她们有的力量从来都不是用来攻击、欺侮、伤害他人的武器,是保护,是相信,是坚守;

是如大地一般厚德载物默默承担着一切默默付出包容且无私不求回报,

是安稳如大地般承载/托举着你的情感和需求,你有所呼必有所应。

当影片结尾处女儿跑过来给妈妈送上选票的那一刻,也很让我动容。

我看到了的是无言的支持,全然的理解,深深的信任和人类之间的共鸣。

当迪莉娅站在台上闭着嘴巴高声对着台下的女儿放声歌唱,两人相视一笑时,

我看到了的是一种不用言语的惺惺相惜,一种生命之间交互的扶持,

一种属于人类之间最为真挚、美好的感情在我心底漫延开来,

我感受到了女性力量的深深滋养。

以此篇敬自由,敬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