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到侯斯顿,是中学时读的《杰奎琳风格》一书提及杰奎琳·肯尼迪标志性的盒装帽由美国设计师侯斯顿设计(该书翻译成霍斯顿)。

本片故事从60年代末盒装帽不再流行,侯斯顿从女帽设计师转型为女装设计师开始,集中讲述他职业生涯的兴起与跌落。在这一过程中,以下三个因素对他起着决定性影响:

无法平衡艺术与商业。侯斯顿的设计公司起步时虽一片叫好,订单剧增,但无钱扩大再生产,迫不得已引进商人大卫的资金,却不慎出卖了品牌与名字。其后被迫为数个不同公司打工,长期挣扎于艺术家与商人的多重身份认同。

交友不慎。情人维克多不但使他深陷毒品,更诱使他频繁出入于54俱乐部,夜夜笙歌,严重影响创作状态和产出。虽然他一开始有所抗拒,但渐渐妥协,愈陷愈深。维克多常滥交,最终二人均染重症而亡。还有一点,电影只略带提及——据安迪沃霍尔的日记,维克多经常偷拿侯斯顿的收藏品给安迪沃霍尔,其中既有沃霍尔售给侯斯顿的画作,也有杰奎琳肯尼迪给侯斯顿的亲笔留言条。侯斯顿因交友不慎而逐渐堕落,以致失去事业、金钱,健康。

为盛名所累。作为一部传记片,《侯斯顿》与同为传记片的《愤怒的公牛》十分相像,传主都是为盛名所累的名人,内容也都围绕“其兴也勃也,其亡也速也”的过程。盛名之巅的传主患得患失,对失去名声的惧怕最终束缚了自己。后来,他们终于失去了名声,同时也终于收获了内心的宁静。片尾,侯斯顿失去品牌,也得知时日无多,名与利对他而言不再有意义,在这样的心态下,他成功设计了舞台剧服装,为职业生涯做了完美谢幕。

片子也有若干缺憾。首先,杰奎琳作为侯斯顿职业生涯的第一位贵人,片子却对他们的往来避而不谈。或许这是出于避谈美国历史的敏感点的考虑。其次,据已出版的安迪沃霍尔日记,70年代末,比安卡·贾格尔长期借住侯斯顿家,二人被外界误以为是恋人。比安卡的日常造型也是侯斯顿亲自操刀,影片对此毫无交代。再次,作为噱头的黄暴场景其实可有可无。

总体而言,制作精良,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