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表达一下我对这部剧整体是喜爱的,但不得不说,整部剧最大的败笔——秦川老婆何青莲的角色设定。
《我是刑警》的确成功塑造了新时代的刑警形象,他们不是无所不能的钢铁战士,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困扰有瓶颈受制于环境。遗憾的是,秦川的老婆角色设定,我看到的是时代的倒退。编剧还停留在“每个成功男人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这样一个上古时代的惯用叙事结构里。
对比《我的天才女友》中莉拉在破败社区迸发的思想火花,《俗女养成记》里陈嘉玲在40岁重启人生的勇气,青莲的形象倒退得令人害怕。
编剧所认为的"完美妻子"的角色,在42集剧情中完成了378次端茶倒水、212次深夜等门、59次含泪隐忍(AI统计)的标准化动作,唯独没有一次独立的自我展示,她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自己的爱好,她的存在只是一个从属的工具人。
她的日常像被设定好的程序:清晨灶台亮起的暖光,丈夫回家时热腾腾的饭菜,丈夫劳累时送上热茶,丈夫劳累时送上捏肩捶背,还有她那句经典的“你守护的是大家的安全,而我,守护的是我们的小家。” 看似温情的家庭叙事,实际上是将性别从属关系审美化的意识形态装置。”(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
何青莲的角色是否过于单一,要看她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比如:
她在剧中是否有自己的工作或兴趣爱好;
她在支持秦川的同时,是否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目标;
她在家庭之外是否对社会有独立的贡献……
很遗憾,这些在剧中都不存在。
影视作品对社会观念的影响常常超越我们的想象,如果作品中主要的女性角色被塑造成“支持者”“照顾者”,男性角色被塑造成“英雄”“主导者”,这会强化性别不平等的社会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2021年的影视形象研究发现,78%的国产都市剧女性配角仍承担着家庭情感抚慰功能,其职业身份在叙事中呈现高度工具化特征。2024年进步了吗?
2023年北京大学影视受众调查显示,长期观看此类剧集的女性,其婚姻期待值较对照组下降23%,而愧疚指数上升18%。当屏幕中的妻子们不断重复牺牲戏码时,现实中的女性正承受着镜像反射带来的道德重压。
批判的终极要义
我们批判妻子工具人形象,并非是否定奉献的价值,而是反对将这种品质固化为女性专属美德。夫妻双方相互关爱是一种义务,这种义务不因性别而有所偏颇。试想有几个电视剧里会讴歌男性为妻子事业默默支持和付出?在妻子加班后默默端上来一碗粥,在妻子出差时贤惠得帮忙收拾行李?
当然,真正的进步叙事不应是简单的角色倒置,而是建立平等的叙事语法,应该如交响乐般,让不同声部在碰撞中产生和弦。摒弃"支持者-被支持者"的固化角色分配,转而构建动态平衡的人物关系网络。
最后,影视创作应当成为照见人性复杂的棱镜,而非固化偏见的模具。这不仅是艺术的觉醒,更是影视文化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