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在初二时写的一篇作文的选段。

附一则故事,与影片有点联系。
我的奶奶的父亲原先是一家自行车厂的老板,家境很还算富裕吧。但是因为“文化大革命”,被打倒成为“资本家”,工厂也被充公。他被发配到一家工厂做一名工人,因为成分不好,期间有不少红卫兵来家里骚扰。
当时正值“知青下乡运动”,我的奶奶是最早的一批知青,于1964年从青岛城区被下放到XX的一个农村内。父亲说,奶奶很讨厌XXX,讨厌“文化大革命”,讨厌他的政策。
在农村的生活很苦,知青们也并没有像我想象的亲如一家。大家都是各自管好各自的事,并未有太多交集。但是他们之前老知青们确实会在一起聚会,不过现在有很多人都去世了。但是还好,当时有政策给予补贴,奶奶每个月能领到一笔钱。我的奶奶算是幸运儿,她听说有些“资本家”被分配到新疆去,晚上天冷了只能蜷缩在土洞里。
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1979年,知青们都按政策离开了,最后只剩下我的奶奶一个人,因为“成分不好”留了下来。每天夜里,集体宿舍里空荡荡的, 只有我奶奶一个人缩在被子里。奶奶最终还是待不住了,便不顾父亲的命令让她等着,经人说媒,遇见了我的爷爷。当时我爷爷在军队里当班长,按理说有很光明的未来。当年也有很多人劝阻爷爷,但他还是执意娶了我的奶奶。父亲说其实一开始奶奶并没有真正的爱上爷爷,只不过是日久生情而已。后来,爷爷原本能有一个不错的职称,但因为娶了一个“资本家”,退役分配工作的人让他去了XX养蚕厂工作。再后来等到所有的知青都能够返回城市,奶奶却因为与爷爷结了婚,没法再回去。从那时开始,她一直待在XX的一个小村子里,再没有出去过。期间,我的奶奶因为是家族里唯一一个与农村人——也就是我的爷爷结婚的,她受尽了家里很多人的鄙视。我问奶奶,她后不后悔,她想了一会儿,说:“过去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又有什么用呢?”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有很多像我奶奶一样的人,因为时代环境的裹挟而被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现在我的奶奶已经78岁了,我的爷爷也已经76岁,奶奶经常与爷爷因为一点小事斗嘴急眼,两个人你论我争,谁也不让着谁,他们两个人很少有共同之处,比如爷爷喜欢看《父母爱情》,而奶奶却讨厌看,因为她已经看了几百遍了。我小时候以为奶奶爷爷之间没有什么真正的爱情,直到看到奶奶在炸鱼,爷爷在一旁看着 我才明白他们之间的爱情原来并不是像我原本以为的那样轰轰烈烈,而是相濡以沫。我发这篇文章也不是为了想证明什么,也不是想博得同情。网上那些对于《父母爱情》的批评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很感谢《父母爱情》。对于我的爷爷奶奶来说,有电视剧能够表达他们的一生,能让他们再回忆那段时候不再想起那些糟糕的日子,就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