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剧不仅真实,而且带来慈悲与至善。想谈以下几点:
一、张桂梅老师的办学与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至理名言。张老师创办的华坪女高不仅教女孩们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女孩们生活——向贫穷与落后发起冲锋,用超常的精神改写个人命运。华坪女高的第一届高考,三年里全体师生使用了“拼命”式的苦教与苦学,只有如此“背水一战”才能让女高(女孩们和学校)有出路,即用升学率来证明自身改变命运的能力和保住学校声誉。这就好比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只能且必须参战,要用落后的武器、依靠强大的精神与意志战胜敌人,证明这个国家不是好欺负的。这既是可喜可贺的,又是当下不得不而为之的唯一方式。好在华坪女高在张老师的引领下,获得了“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美誉与成就。张老师的伟大之处在于,她像战士一样义无反顾、不计个人得失地为教育事业而奋斗。
二、周善群为人处世值得称道
这位县教育局长的名字和他的处世为人是贴切的。开始以为他是一个和稀泥的和事佬,可当他说张老师是愚公,接着能亲自陪张老师招聘老师(并当司机),之后带着东北腊肠、一句句道出张老师不能当女高校长时,发现了他的人情味,然后是开学雨天他点醒马勇强要发挥党组织带头作用,以及再次带着降火汤说服张老师“合并”高三事宜,他真的是为女高的前途命运着想和尽力扶持张老师。他帮谷雨找课本时向陈主任付了钱,且限定下午办到,生气而不失情理。一个体制内的局长,能够在“制度化”下尽力做好工作,并不失人文情怀,真的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

三、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当下社会的现实主义可谓是功利主义,自利的行为多,利他的行为极少,加之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与人口流动,使得生活几乎变成生存和适应,人际的心理距离较疏离,这让人世间少了许多温存与关怀,可谓冷漠无情见得多了,人心少了关照,精神之光也就暗淡了。所以本剧的弹幕总有“泪流不止”之语,人们的内心被剧中(其实是真实的人物)人间至善所感动不已。可是大多数人把这个“现实主义”当成“理想主义”了,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愚和自误呢?!现实主义本是自利利他的 ,理想主义的目标即为自利利他。可眼下大多数人认为“功利性”行为是符合现实的,而自利利他的行为就是理想的、甚至傻瓜式的。剧中最早离开的那位女老师走前发表了一通忿言,好多人觉得可以理解,其实是不能接受的,首先这样做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其次她此刻离校伤害了学生们的求学之心,最后她过于冲动,因为她似乎并未找到下一个工作单位。总之,她的做法不自利、也不利他,违背了一般的处世原则。她不是“现实主义”的,反而是“理想主义”的。有人说,好大学的毕业生就该去大城市、赚更多的钱,其实这是不自洽的,当个人不知道人生目的时,在哪里都是盲目、迷失的,在大城市则会付出更高的成本与代价。因此,现实和理想如何划分、有没有必要分界?这些需要个人认真思索并且实践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