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the pitt发现了许多之前忽略的细节,因为已知后面会发生什么,二刷时能将很多一刷很难察觉的端倪串在一起。

以下会有剧透。

...
很喜欢这张 拿来做朋友圈背景了

在第一集时,从养老院送来的患有肺炎的老年痴呆患者斯宾塞得了败血症,并事前签过拒绝插管和心肺复苏的声明,而他儿子女儿有更改医疗授权书,即孩子其实是最终决定父亲如何治疗的人。

从结局中看,老人经历了自己要求不插管—子女要求插管—子女见不得老人受苦又要求拔管的过程,而Robby建议子女在去世之前说出‘Ho'oponopono‘的夏威夷祷词,成为了这条支线的收尾和揭开Robby因疫情救治患上PTSD的一角。

我当时就发现这条支线非常有趣,作为一个跨越了从第二集到第四集的中长线,从中能发现有一些童年时重男轻女的端倪、更强势的女儿和更圆融的儿子、一直宁愿抓紧床的护栏也没有试图握住父亲的手的崩溃的女儿。这条支线固然有一个令人感动的尾声,女儿的哭泣却道出了这个故事中一直埋藏的暗线——女儿从小一直不受重视的委屈和怨恨,还有父亲对儿子从小就与给予求——这些都构成了二人展示出来的所有情绪和行为的动因。

关于这些情绪是如何从前几集表现出来的,二刷时可以从细节中发现很多端倪,让人再度感叹这部电视剧台词和细节的深入与细腻。

首先是第二集开头:

...
女儿先走到父亲床前 海伦是女儿的名字
...
...
但父亲只对儿子的名字有反应
...
这几个名字全部属于儿子
...
虽然老年痴呆 但他甚至记得儿子的昵称和小时候玩闹时的称呼
...
这个角度能清晰看到女儿的表情 隐约能看到儿子的笑脸
...
儿子转过头来解释 女儿的身影彻底离开镜头
...

从这里,虽然女儿没有多说什么,但她的表情和动作都表现出了她的情绪。此时,虽然隐约能察觉到一些端倪,但给的并不明显。

...
Robby明确了老人不希望侵入式治疗
...
可以看出儿子是更理解父亲想法的人 因为和父亲更加亲近

戏剧性的转折出现在这里,尽管不希望侵入式治疗,无法恢复清醒的父亲却不能真正决定自己的治疗方式——女儿和儿子成为了需要二度做出决定的对象。可以看出,父亲的治疗手段并非由自己偏爱的孩子做出,两个孩子平等的拥有这个权力。

...
...
...
儿子和女儿都拥有更改父亲志愿的权力

到此这个案例在第二集以子女仍在纠结中结束。

进入第三集:

斯宾塞先生的病情加重,痴呆表现也更加严重,有趣的是,通过女儿和儿子分别确认父亲是否清醒的问话也可以看出两人在成长环境中经历的不同。

...
父亲的情况加重了
...
女儿的问话是更以他人为中心的,问父亲是否知道现在在哪里,强调‘you’
...
相较而言 儿子则更加自我为中心 强调‘me’

小时候不被重视的孩子,内心很可能长期存在一种“需要证明自己”“需要掌控局面”的潜在动机。父亲年老生病时,她终于拥有了一个可以反转权力结构、弥补童年无力感的机会。这种补偿心理会让她在医疗决策上表现得特别积极、果断甚至强势,这是她自我价值认同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

与之相反的,心目中的父亲一直是理想形象的儿子,从小就处于一种被照顾、被认同的位置。他对父亲的情感连接是稳固又习惯性的,不需要通过行动来“证明”什么。因此,他更倾向于延续原有的家庭角色,顺从、依赖、避免冲突。加上宠溺教育往往伴随一定的回避责任倾向,他在妹妹主导时选择了消极支持,既不反对,也不主动承担主导责任。

而最终,做出决定的也不出意外会是女儿,因为他们也明白在两人之间,相较利己的儿子,女儿所在的角度是二人视角中更有利于父亲的(虽然这也只是在子女眼中,为父亲延长寿命,忽视了父亲真实的需求),所以儿子的退让让女儿变得更强势。可以看见儿子的视线一直偏离中心、不与Robby接触,消极地选择了认可。从中可以看出从很小不同的对待对于孩子未来的影响。

...
...
...
一旦决定就非常强势的女儿
...
...
...
儿子最终并没有选择反对妹妹的决定

剧情进入到Robby无奈插管后:

...
妹妹继续积极询问
...
...
无奈的Robby希望二人可以去休息一下
...
儿女此时内部有了争执
...
要喝咖啡
...
儿子有一堆事要干

然后进入到非常精彩的代为道歉部分,此处剧情设计得非常巧妙,因为相较于妹妹的积极采取行动,刚刚还视线游离、消极认同插管的男人走出来为妹妹的强势道歉,这一举动其实也很耐人寻味。并在描述妹妹时使用了strident来形容她刚才的表现。

虽然这里翻译成了“有些激动”,但strident原本是形容声音尖锐刺耳,引申到人身上会有“咄咄逼人”、“令人紧张”“刺耳”之意。总之这是一个有些越过了所谓激动的形容词。

...
...
comes across a lil strident
...

而没过多久,随着病情不断加重,在Robby的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刚插上没多久就立马又要拔管了:

...
妹妹的情绪变得更加激动 感觉也有些自责带来的情绪波动
...
妹妹一直强调“不会放弃”这一说法 在后面也会再次扣回这一说法
...
...
...

第三集部分结束。

快马加鞭进入第四集,Ho'oponopono环节,I love you, thank you, i forgive you, please forgive me.

...
哥哥开始
...
...
...

对于哥哥来说,斯宾塞先生确实是一位称职的好父亲。但在不被公平对待的兄妹关系当中,一方获得的过多的、对于令人满足的爱,就会变为对另一方的忽视,这让父爱在妹妹的心中变成了稀缺品。

而当哥哥意识到自己说了一大堆妹妹还什么都没说,并试图让妹妹也说点什么的时候,女人所有的不满和委屈都在此时爆发了。

...
...
以Robby的视角看很有意思 他看上去很忧虑

插一句:Robby从第二集开始就隐约有看眼色的意思,但他作为沉默的旁观者一直没有表现出任何倾向和情绪,这也很符合急诊高效、紧张的同时兼具细腻的观察,以及大部分时间无法开口的、保持明智的沉默模式。

...
...
...
镜头语言再一次 从女人的侧后方给镜头
...
摒除了儿子和父亲 女儿一直埋在心里的感受得以浮出水面
...
...

如果只是停在这里,也足够让观众意识到和理解女人之前的选择,但剧情设计选择更进一步,让女人的情感进一步爆发,这不仅体现了the pitt中每一个人物情感的复杂性,揭示了急诊医学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本质,也完成了这一案最精彩的收尾:

...
...
...
...
...

女儿一直强调的不想放弃,不论是以“父亲没有放弃我们任何一个人”要求插管的声明,还是插管后就算看到父亲痛苦也在不断说服自己不会放弃的濒临崩溃,再到后面情感爆发后,才让所有人意识到,可能前面一粒一粒用镜头和台词堆砌起来的女人的强势,大部分源自于童年早早被父亲忽视、离开家的经历。

女儿不感兴趣的棒球、做模型和钓鱼,如果只是这样能让父亲更多的陪伴自己的话,那现在她也愿意做。这句“请原谅我”沉重又复杂,这不仅是对不够理解父亲、违背父亲意愿给他插管道歉,还是为对父亲曾有过的不满道歉。可是如果没有给予足够陪伴是父亲的错,那因此对父亲怨怼不满又怎么会是女儿的错?这也是这句道歉如此沉重又令人揪心的原因。

她是最早被放弃的孩子,却也是最不愿意松开父亲手的人。


———————————————

以下是非常情绪化的个人的想法:

一开始抱着非常单纯的心态只想在影评骂一句老头活该,但字数超了只能转战这里。这就是什么因种什么果,因为生前根本不关心女儿,也从不在意女儿想要什么,所以女儿不懂得父亲的意愿也是自然的。弱势的儿子就算更理解父亲,因为没有主见和逃避责任也间接让父亲受了苦,很是天理昭昭报应不爽。

二刷意识到第二集原来发生了这么多事,脑死的儿子和他的父母、误食叶子软糖的小孩、给自己下药呕吐为了把儿子送来医院的母亲,还有可怜的Whitaker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个病人…一切混乱的开始都在第二集啊。

整理完才发现这横跨了好几集,现在已经头昏眼花,再次感叹这部的丰富和细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