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影评:

如果你珍视齐柏林飞艇乐队(Led Zeppelin)的音乐,而对齐柏林飞艇的传奇故事、八卦绯闻或是其他类似的内容兴趣缺缺,那么这部电影绝对适合你。

但在彻底抛开八卦、绯闻和传奇故事这些内容之前,不得不说,《成为齐柏林飞艇》从一开始就无意涉及这些。因为要制作一部关于齐柏林飞艇的纪录片,就需要使用他们的音乐,而要获得音乐使用许可,就得得到乐队的批准。所以,观者看到的这部纪录片,是唯一能制作出来的关于齐柏林飞艇及其音乐的纪录片:一部官方授权的纪录片。这部影片是在乐队在世成员的全力配合下完成的,从访谈片段来看,他们参与得十分积极。影片不仅聚焦音乐本身,还关注影响音乐创作的因素以及乐队成员的音乐生涯轨迹。正如片名所示,影片讲述的是乐队的组建过程,在他们首次美国巡演结束后影片也落下帷幕。在这次巡演中,随着他们精彩演出的口碑在全美传播,他们从小型俱乐部演出一路走向大型音乐厅。

即使你想把这个乐队神化,也做不到,因为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太过鲜明。没错,由伯纳德·麦克马洪执导的这部影片,将在世成员吉米·佩奇、罗伯特·普兰特和约翰·保罗·琼斯塑造得非常友善。而且,他们不仅性格讨喜,还都极为聪慧,随时都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是讲故事的高手。但影片并没有刻意去抬高他们的形象。

琼斯和吉米·佩奇是长期合作的伙伴,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摇滚录音界的资深人士(在迷幻金属经典歌曲《手摇风琴人》中,他们为前民谣摇滚歌手多诺万的作品增色不少;此外,正如琼斯饶有趣味地讲述的那样,他们还参与了经典邦德电影《金手指》同名主题曲的录制)。普兰特和疯狂鼓手约翰·博纳姆则是四处演出的摇滚音乐人,他们曾在普兰特早期的乐队“欢乐乐队”(Band of Joy)中合作。佩奇当时是英国多变乐队“新兵乐队”(The Yardbirds)的最后坚守者,试图让乐队继续前行,他听过普兰特和博纳姆的演奏后,最终决定聘请他们(那时普兰特和博纳姆已经分道扬镳),希望组建一支新的“新兵乐队”。

这四人首次合作演出时,配合默契,迸发出独特的活力。佩奇意识到,这不是新的“新兵乐队”,而是一支全新的乐队。是“谁人乐队”(The Who)疯狂的鼓手凯斯·穆恩给他们取了这个名字,当时穆恩还不屑地猜测这支乐队会有怎样的发展。而当他们仅用36个小时(1968年秋季,分散在几周内完成录制)就完成了经典首张专辑的录制时,佩奇笑到了最后。不到一年之后,他们又推出了更具分量的《齐柏林飞艇II》。这张专辑是在他们的美国巡演期间录制的,他们从西部一路唱到东部,随着口碑的传播,演出场地也越来越大。

影片通过大量当代访谈和档案影像资料(当然,这也是博纳姆能出现在影片中的唯一方式)讲述了这些故事,其中还能看到乐队经理彼得·格兰特的身影,光看外表就能知道他在乐队运营中扮演着不太光彩的角色。

影片结尾,三位成员聆听着一段博纳姆的罕见访谈录音。博纳姆于1980年因暴饮暴食导致肺部吸入异物而离世,在录音中,他满怀深情与自豪地谈及自己在乐队的工作,并表示“我别无所求”。乐队成员们深受感动,你也会为之动容。

不过,这部影片的最大亮点还是音乐,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音乐片段。另一部伟大(尽管风格截然不同)的摇滚电影《最后的华尔兹》(The Last Waltz)开场字幕写道:“本片请大声播放。”放映这部影片的IMAX放映师们根本不需要别人提醒——我两次观看时,音量都大得震耳欲聋。这也正是这部影片应有的播放方式。不过,你观影时或许可以考虑带上耳塞。

摘自RogerEbert Glenn Kenny, 202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