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你看,这话出自美学素养极高的鲁迅。有些作品就是为了让你伤心的,你毫无办法,即便可以有100个理由让故事结局皆大欢喜,也总会多出一个理由让故事成为一个把你弄哭的最具审美价值的作品。一种带有痛觉的审美愉悦,《海上钢琴师》的编剧深谙此道。

这是一个传奇的故事,一个成人童话,非日常又极为真实自洽。主人公1900,出生时(1900年)即被遗弃在往返美国与欧洲的邮轮头等舱,被船上烧锅炉的海员收养,从小显露出音乐天赋,无师自通,属于母胎原创型钢琴家,为头等舱的宴会厅演奏钢琴,这个音乐天才一生没离开过这艘弗吉尼亚号邮轮,从未登过岸,直至人到中年,船已废弃,他也不愿离开,最终随船一同炸毁。

1900成长生活的环境就是那艘人来人往的弗吉尼亚号豪华邮轮,人际关系简单和谐,锅炉工养父在他未成年就意外身故,尽管没有父母和亲人,却从小备受宠爱和尊敬,众星捧月,音乐天才的所有精神生活就是弹奏钢琴,每天浸淫在艺术中。远离陆地城市,丛林法则,身处现代社会,享受时代的便利,却没有了各种潜在的、显性的规则束缚,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乌托邦。在乌托邦里成长生活的一个天才必然会催生童话故事。1900具有罕见的真善美导向的自由而纯粹的人格。常常显露出孩童的属性。只是传奇总是昙花一现。

然而影片至少有三个高光时刻:

1. 颠簸中漂移演奏

...
...
...
...
...

故事的叙述者,也是1900的至交好友,小号手Max。初遇1900,在一个风雨夜,邮轮颠簸厉害。1900在摇晃颠簸的船上依然稳健如履平地,显然早已习惯大海上的生活,他让踉跄的Max松开钢琴三个角上的止动阀,钢琴随着摇摆的船在大厅漂移,庞然大物冲破镜墙,最终滑出大厅,在走廊横冲直撞。。外面自然的暴虐与船内音乐的唯美形成反差,造成浪漫主义的强烈的戏剧冲突。反正撞碎玻璃、撞开船长房间的墙,惩罚也不过就是烧几天锅炉。船上的人际关系简单和谐,显然1900是被宠爱和保护长大的,拥有天然自由的天性。他第一次弹钢琴,是儿时某天深夜偷偷溜进宴会厅,人群被美妙的音乐吸引过来围观,“大半夜这不合规矩”,船长说着符合身份的话,而1900说的是fuck the regulations(去他的规矩!),童言无忌。

2. 与Jazz之王的Battle

...
...
...
...
...
...
...
...
...
...
...

一次强烈反差造成浪漫主义的戏剧冲突是钢琴对决。1900名声在外,引来Jazz之王,黑人音乐家的挑战。故事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上半叶,一战以后、民权运动爆发之前,也就是种族矛盾社会大爆发前的酝酿期。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强势个体,早已荣誉傍身的黑人音乐家带着无比膨胀和骄狂的心理,前来挑战一个白人,眼神肃杀,志在必得。他不知道的是两人完全出自两种极端相反的生活背景和心理状态。1900对于音乐完全是欣赏、享受的一种社会真空状态,毫无功利心和竞争意识,从前两轮的演奏就可以看出,直到最后黑人音乐家的不断挑衅,他才出手,并且当然赢了。

可以说Jazz之王的挑战就是丛林社会对乌托邦的一次入侵,亦即陆地对大海的一次进攻。从美学视角看,就是功利欲念的快感与无目的的美感之间的较量。这种契合康德美学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贯穿1900的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人生,包括他的爱情。

(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指审美活动不涉及利害计较、不是欲念的满足,对象只以形式而不以存在产生美感。形式不能满足欲念,但存在能。比如望梅不能止渴,但吃梅能止渴,吃梅即消灭梅的存在。康德美学将美感与快感区分清晰。)

3. 纯粹的爱情

...
...
...
...

甲板上对着舷窗整理头发的女孩,让船内弹琴的他惊鸿一瞥,便一见钟情,即兴创作出绝美的乐曲。他想把灌成唱片的乐曲送给女孩,未能如愿,后来毁掉后,竟被重新拼接,流落到二手器材店老板手中。晚上1900难以入眠,偷偷溜进群宿的下等仓铺位寻找女孩,并偷偷亲吻了她的唇,又在她醒来前跑掉。不守规矩的小男孩一直藏在这个成年男子的体内。

偷听发现女孩竟然是多年前的一个乘客朋友的女儿,因此他们寥寥几句对话,有了秘而不宣的共同话题,却是在船靠岸,女孩欲离开时,依依不舍,意犹未尽,尽管她飞快说出了她的地址,却最终没能等来不愿登岸的1900,一别即是永诀,爱情也在最初的最甜美的阶段戛然而止,永诀即永恒,至高无上的纯粹爱情。其实追寻功利快感导向的世俗爱情,也可以使弃船登陆、不被炸毁在逻辑上合理,但世俗感情生活毕竟没有理想爱情更具审美价值。登陆意味着让纯净唯美的白纸或水滴融入错综复杂的污浊人间,这是另一种毁灭和悲剧,却丧失了审美价值。

...

有一个关键情节,也是诠释他最终与船共存亡的浓墨重彩的一笔,1900曾在众人鼓励下决定登岸一次,当船停在码头,他穿戴整齐,缓缓走下悬梯,然而中途折返,他恐惧。面对陆地城市,1900感受到犹如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弗里德里希的一幅名画《雾海上的旅人》所呈现的崇高感,亦即康德美学的崇高感,与美产生的纯粹快感不同,崇高感是伴随“恐惧”这种痛感的一种快感,因为面对恐惧对象时,自身并无融入其中,因而可以保障自我安全,这是崇高感产生的基础,反之融入其中便只剩恐惧的痛感了,再无审美愉悦,所以,1900中途折返回邮轮,一生没有登岸。被丛林规则入侵过、来去匆匆的旅客让他旁观过城市生活。那不是他的世界,他知道。

...
...

结局是Max深深理解1900,自知劝说无果,准备离开装满炸药的废弃船舱,1900不忍看到好友伤心,竟然叫住他,轻松的调侃死亡,即将爆炸的情景,缺胳膊少腿的见上帝,乞求一双手好继续弹琴,结果只有两只左手。。看到这,大概所有观众都会同Max一起笑着流泪吧。

...

最后镜头是Max,这个传奇故事的讲述者,一个人孤单的走在街上,渐行渐远,仿佛隐喻着生命终局的落寞。

消极悲观的哲学家叔本华主张融入艺术中可以为虚无的人生赋予些许意义。人生本就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悲剧,并非仅由长度决定,还有宽度、厚度以及质量,过程中与美好共舞,捕捉、创造、歆享美好,才能让悲剧的一生不那么荒芜。

毕竟永生不死才是实在的虚无、最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