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群友聊天中偶然提到这部电影,就想着来给它简单写个影评。

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回答一些看似简单但实际非常重要的问题: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从“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党内、军内争论到焦点之一,就是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包括红军除了打仗之外,还要不要做群众工作?要不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要不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建立根据地?要不要把马列主义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影片中除了毛主席、朱老总、陈毅、林彪等主角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外,还有一个有着“苏联范儿”的刘安恭,他的思维方式明显带有形而上学的特征,他机械地执行远在苏联的共产国际和远在上海的中央的指示,有严重的单纯军事观点,还带了流寇主义思想,他主张军队只管打仗,认为“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他的特派员身份和对“苏联十月革命经验”的坚信不疑,使他非常强硬,甚至可以说是顽固不化。他是一个极左的、一根筋的、代表机械唯物主义的那样一个教条的僵硬的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好同志,他和战士们在一起,身先士卒,最终在战斗中为革命英勇献身。其实,毛主席很希望跟如刘安恭这样的同志将来一起见证胜利的到来。如果可以,他很希望能够和他们一起参加1949年的开国大典。因为毛主席有这个胸怀,他是一个襟怀坦荡、心胸宽广的伟人。就像在1945年的中央七大上,他仍然坚持选举王明(陈绍禹)、王稼祥等人为中央委员。哪怕王明对他的错误闭口不谈,哪怕建国后王明跑到苏联去在苏联写文章骂他,他也依然坚持选举王明为中央委员并把王明的每个月工资按时寄到苏联,直到王明去世。

回到开头的那些问题上,概括起来就是四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不要搞;民主集中制;我党的执政基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不要搞的问题。思想不统一,没有政治观念,就是一盘散沙。红四军在赣南、闽西根据地面临无比危险的形势,危机四伏,斗争环境极其恶劣,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依然坚持,队伍不整顿,那么拉出去也是死路一条。秉承苏联革命信念的刘安恭则坚持要军事训练,思想政治上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事实证明,始终是少数人的毛主席是正确的,而且这也被之后历次胜利直至夺取政权直至现在所证明。所以,毛主席晚年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得很重,他反对所谓的“物质刺激”“利益挂帅”,他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党指挥枪”的政治原则、提倡“四个第一”和“政治挂帅”,这些都是经过无数社会实践的艰辛探索被检验和证明过的革命真理。

...
这是在小组里一个讨论里看到的一个回答,其实当时的党内斗争情况也很有研究价值。

二是民主集中制的问题。我党是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上创建的,自建党伊始就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传统。所以,贯穿影片始终的问题就是民主集中制问题,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既明确要求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又明确要求善于发挥下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体现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充分发挥下级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
影片演员表

三是我党的执政基础的问题。我党的执政基础,就是包括阶级基础在内的党的群众基础。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是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基础工程。影片中,红四军要建医院,当地群众把家中的门窗拆了送来医院当病床,毛主席看到暴风雨中无门无窗的农户家,把自己和战士的床板送了出去;毛泽东同志为了掌握实情,经常主动下去搞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跟裁缝店老板、造纸厂工人同吃同住,也赢得了他们的拥护和信任。林裁缝为红四军定制军装,造纸厂老板临走前送了一大厚摞纸。在革命战争的艰难岁月里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建立起来的血肉相联的关系,在今天看来依然让我们为之动容。我党最大的执政危险为什么是脱离群众?因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和灵魂所在!

...
我们不要做牛马,我们要做人!

四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主席这一生,始终都在坚持“实事求是”四个字。
1941年,他将这四个字作为校训,送给了中央党校,1943年,他再次为中央党校亲笔题写了这四个大字。“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至今仍镌刻在中央党校的大门上。实事求是,也是我党在面对内外敌人中一路上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
古田会议上,毛委员一笑,红四军的天就亮了,中国革命的天也亮了!

所以,红军必须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也就是说,相对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红军必须代表一种更高层级的政治文明,必须具有显著的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革命的胜利,才能救中国。

(而影片中的刘安恭并没有意识到,离开毛主席的路线越远,失败就来得越快。以后还要流很多血、牺牲很多生命,才能使全党、全军明白这一点。)

另外,张一山塑造的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形象也是一个亮点。影片中,他始终表情严肃,目光炯炯,作战归来汇报时,先问“毛委员呢?”虽然他是黄埔出身,又是跟着朱德一起上的井冈山,但在红四军七大到九大这段命运攸关的时间甚至是他自从上了井冈山以后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都是毛主席的坚定支持者。林彪的戏并不算多,但以他目空一切的孤傲性格,却能够真心主动地一路跟着毛主席,以及他作为红四军中最优秀青年将领的政治态度,都能从侧面体现出毛主席在红四军中深厚的政治基础和毛主席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政治眼光和战略布局。

影片的最后,也通过林裁缝带着两个儿子、背着缝纫机参加红军从侧面表现了红军的政治理想、红军内部人人平等的相互关系和毛主席的人格魅力。这也是对毛主席“政治建军”的一个绝佳注脚,也为影片中的所有争论做了一个明白无误的结论。

不过,《古田军号》刚上映就遇冷,罗援少将在文章里痛心疾首地写道:“这部有三千六百多个镜头、有八千多名官兵参与、历时八个多月的后期制作而完成的红色经典,只有百分之零点二的排片,有点院线无档期,有的影院只有一个人观影。这位观众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他看着空荡荡的影院,不禁流出悲愤的眼泪,哀叹‘先烈真不值得为这些人牺牲!我们总不能让拍摄红色主旋律的团队拍一部赔一部吧!有些人辩解,没有办法,这是资本操作的结果,有些人说,这就是市场经济……”
导演陈力请托罗援少将邀请一些革命元勋的后代来观看《古田军号》,来为这部电影作宣传,依旧没什么效果。最后甚至都尴尬到了主创团队捐出了自己这次拍片的全部片酬来邀请九零后青年免费观看这部电影的程度。
也表现出这部电影的一个缺点:单纯讲历史、不联系现实。哪怕讲得再好,离现在的普通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太过久远。当大多数人为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发愁的时候,这种单一的主旋律叙事基调打动不了他们的内心。再加上四十多多年的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早已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刻划出了一道巨大的鸿沟,历史的经验无法成为照亮现实的指路明灯。这也是所有主旋律影视作品需要注意的地方。

...
古田会议永放光芒!

最后,让我们重温红军时期的入党誓词: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