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金马奖颁奖典礼带来了很多看点:内地电影成为最大赢家,《八月》爆冷获得最佳影片,金马影后出现“双黄蛋”,这些或许都是出人意料的结果,但是冯小刚凭借《我不是潘金莲》获得最佳导演,却是意料之中。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典型片”,人物典型,故事典型,环境典型。李雪莲与丈夫秦玉河为了买房假离婚,没想到丈夫秦玉河却趁着假离婚背叛自己,李雪莲觉得很委屈,决定告状,来讨回一个公道。没想到,这状,一告就是十年。

李雪莲从当地县法院开始告状,一层一层的往上告,庭长、县长、市长、省长,一个都没落下,但是她发现在这样的小地方,送腊肉和香油也不起作用,于是她萌生了去北京告状的想法。

因为,北京明白人多。

电影大多数以圆形画幅呈现,但是场景转换到北京时,电影就以方形画幅呈现,这寓意着北京是代表着公正与规则的地方,迎合了“北京明白人多”这句话。

好像突然明白了那些喊着死也要死在大城市里的人,一边咒骂着天气与交通,一边埋头苦干生怕被踢出局。

李雪莲也领悟了“大城市论”,不惜一切直奔北京。反正是告状,不如把状告的大一点。李雪莲在北京遇见赵大头,以为找到一个可靠的人,想要与他安安稳稳的过下半辈子,没想到赵大头是利用她为自己的儿子争取工作。

以为你和他们不一样,没想到赔了自己,才发现你和他们都一样。

李雪莲一个人在北京奔波,当她听到前夫秦玉河死去的消息,比她在告状过程中所遭受的任何一种损失都感到要绝望,告状是她活着的目标,也是她走下去的动力,现在告状突然没了,好像也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

李雪莲准备上吊自杀,却被范伟饰演的果农给逗乐,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接触过那么多大人物,都没有一个小人物来的直接。

电影的结尾部分以全屏呈现,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李雪莲和表弟在北京开了一家餐馆,生活恢复正常,只是她告状的事迹还常常被当做笑话来说,她自己也不介意,有时竟然也跟着笑,仿佛说的不是她。

电影里的这段让我想到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总是把自己的伤口摊开来给别人当笑话看,最后自己也沉浸在自己创造的笑话当中。

告状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至少惊动了最高领导。故事看起来既荒诞又真实,有人嫌一个村妇告状告到中央太夸张,那他一定没有听过杜琪峰导演说的话:

“电影能有多夸张啊,有人生夸张么?”

荒诞的故事大多以悲剧收尾。李雪莲在告状的过程中被贴上各种标签,她自以为的窦娥,丈夫口中的潘金莲,领导眼中的小白菜,却唯独,没有她自己。

我们习惯性的给别人贴标签,有些标签,甚至会跟着你一辈子。李雪莲花了十年时间告状,除了结果,我们更关心的是,值不值。

值不值得,还得看你有没有退路。

问我们这些观众值不值得,我们都能给出答案和一堆理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身处其中,就没有时间去考虑值不值得了。

或许,只有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当一个理智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