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没啥结构的影评,写着写着一激灵,想到前不久看的另一部电影,就随性的揉一块儿了。

-------僵硬的分割线-------

阿满的事说来话长。
看似问题最大的阿满,却帮助解决了春海的恋爱烦恼和人生规划问题,打破了绫子和光司之间关于音乐与工作的屏障。搬过来时问题满满的姐姐一家,最终舒舒畅畅地回去了。
亲情不乏吵吵闹闹,剧中几乎每一集都不缺阿满和绫子的饭桌互怼,其中矛盾最尖锐的一次是关于父亲生病探望的事,这大概是埋在姐姐和弟弟之间的一个心结,也同样在饭桌,只是这次是父亲爱吃的中华料理,心结解开,最终都消解在了咕咾肉汤汁拌饭的味道里。
故事中每个成员的故事,无不体现出家人的爱和支持。春海因恋爱烦恼不去上学,妈妈没有一味地责备,即使在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也愿意去理解女儿,面对女儿的未来选择,凌子和家人体现出了充分的尊重,阿满开启嘴炮技能劝春海读高中,绫子三人认真帮春海找专业相关的高中,一家人默契十足地支持并引导春海的人生规划,当春海拿着高中简介抿嘴笑的时候,我也开心地鼻头一酸。
光司从没丢下过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他听从绫子的话卖掉了贝斯,但又偷偷留了一把最喜欢的藏在酒吧。白天疲于自己不擅长的工作,晚上酒到兴时,空手做出弹贝斯的姿势,一脸沉醉。他不敢告诉绫子自己对音乐对贝斯的留恋,不敢告诉绫子自己在工作上的挫败,因为不想辜负绫子的期待,反而在双方之间建起屏障。但当绫子得知光司偷藏贝斯,仍心有留恋时,并没有责备,而是默默把偷藏在酒吧的贝斯背回了家。那晚,当光司追上背着贝斯慢慢走着的绫子时,绫子把贝斯高高地背在身上,看着那么不搭调,但越是不搭调,越是让人感动。
绫子是事业上的女强人,在生活中也同样强势,会以为对方好的想法强迫对方做些事情,比如让光司卖掉所有的贝斯,希望他下决心往前走,又比如让春海丢掉爸爸送的东西,斩断过去往前走。这也导致对方无法和自己敞开心扉,自己反而成了最晚知道的那一个。在搬来妈妈家的日子里,嘴碎又没有包袱的阿满成了爸爸和女儿的倾诉对象,也借由阿满之口,让绫子知道了爸爸和女儿的心声,一向傲娇的姐姐也愿意反省自己,去理解和更好的支持对方。
妈妈房枝与家里蹲的儿子阿满一起生活了六年。妈妈是纠结的,一方面希望儿子能够自立,有一份工作,另一方面又不舍儿子的陪伴,为了儿子每天早上五点半的手冲咖啡,宁愿日日早起。但在绫子的说服下,妈妈也决心与绫子联盟,要让儿子出去工作。在亲情之外,妈妈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无论事大事小,快乐的恼人的,妈妈总能微笑挂在脸上,总是那么优雅随和,即使到了退休的年纪,也依然每日经营咖啡店生意,对异性的爱慕保持理性,处理异性关系上游刃有余,活脱脱一个独立女性(女魔头),虽然聚焦在妈妈身上的故事不多,但无法不注意到妈妈散发的光芒。
阿满,宅家六年与母亲相伴。六年前的创业失败让阿满灰心,没有勇气再次来过,又不甘心面对现实沦为打工族,就这样一耗就是六年,时间越久,就越不甘心去工作,也许心存侥幸地想着再等等再想想或许就有转机。姐姐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双管齐下,都被阿满的歪理回挡,旁人的嫌弃或劝说也都被阿满的唇枪舌剑怼得哑口无言,甚至被洗脑要倒戈辞职,向阿满学习。互相喜欢对方的富婆姐姐委婉引导阿满从不讨厌的事情做起,阿满依然做出了逃避式的答案:陪伴富婆,富婆非常失望,二人也因此分手。最后的最后,姐姐也放弃说服阿满工作,一家人搬了回去,家里恢复往日的平静。"做吧"这是富婆姐姐留给阿满的话,也是姐姐和妈妈对阿满的期待。最终,某天清晨,阿满自说自话地要去面试姐姐引荐的职位,妈妈看着他应和着不停地笑。
面试那天,阿满久违地穿上笔挺的西装,迎着马拉松的人流前进,耳边满是为马拉松加油的声音。突然,他听到在这加油声中,有姐姐特殊的助威声:把头抬起来,不要缩起身子......还有春海的加油声,伴随着光司和社区乐队的音乐想起。阿满看到为自己加油的姐姐,停下脚步有些犹豫,这之中包含有一丝害羞,感到自己丢失了坚守六年的自尊,大概也还没有最好以打工人的形象面对大家的心理准备。但同时,又被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而感动和激励,于是又继续向前走着,虽然心中仍然犹疑,仍然不甘,但还是决定“做吧”,即使不坚定,也要逼迫自己行动起来。
故事的最后一幕,阿满依然用熟悉的口才面对面试官的提问,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看到这里,我竟感到舒一口气,意识到自己在看到阿满穿上西装时,心里有一种隐隐的不安,不安于阿满会不会为了适应社会而学会伪装,不安于会不会再也看不到从前那个歪理满分的阿满。但看到故事最后一幕时,我安心了,阿满在改变,但也还是那个阿满,没有变。

-------僵硬的分割线-------

这也是一部美食番,故事开始和结束的寿喜锅,承载父亲回忆的咕咾肉,从炸猪排变成拉面,刺身拼盘,铁板烤肉......描绘日常生活的幸福绝对少不了美食,而家庭成员的重要决定也总是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饭桌上公布。虽然日剧中经常出现食物的镜头来营造幸福感满足感,但在这部剧中,食物有其特殊的含义,甚至每一集的标题都与食物有关。
这让我想到前不久看的一部电影《饮食男女》,同样把家庭与食物联系在一起。
《饮食男女》中,父亲每一餐都准备顶级酒店级别的丰盛佳肴,这在他人甚至无福享用的食物,却总在一家人围坐的餐桌上处于尴尬境地。电影中每一次的饭桌场景,三个女儿都没有表现出对饭菜的欲望,没动几筷子就通通收拾进冰箱。同样是看起来美味的食物,在这部电影里却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和食物的美味,好像越是丰盛,越是无味。每一次家庭成员在饭桌宣布事情,都是一次别离。对于三个女儿来说,家庭成了需要逃离的地方,大女儿需要逃离对父亲的依恋,二女儿想要反抗父亲的权威,三女儿想要从争夺父爱的徒劳中解放。大女儿和小女儿逃离的方式都是婚姻,是依赖于另一个男人的支持,只有二女儿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是真正的独立。而三个女儿想要逃离的对父亲的皈依,也由父亲的忘年恋自行瓦解了。而三个女儿之间的情感也体现的少之又少,小女儿从不向姐姐诉说心事,年龄相仿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也心有隔阂。《饮食男女》中的亲情是矛盾压抑和不自信的,有压迫与反抗,有束缚与逃离,有爱与厚障壁,也有爱得厚此薄彼。
就算面对满桌佳肴,一家人也挤不出几句话来。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次一家人吃饭,都对话密度爆表的《我的事说来话长》。每一餐的饭菜都被认真享用,每一次有回应的话语都在拉进彼此的距离。

在这里把两者比较,并不含对作品本身的褒贬之意,二者都是优秀的作品,这里只是对所表现的故事内容的一些感受。我也只是碰巧先后看了两部作品,混杂地写了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读后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