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几年古装里最喜欢的,另一个是小相思。
说到结尾,我觉得没有全员降智,是因为几个主角对政治敏感度太低,且了解信息太少,罗疏是了解不到且不感兴趣,小齐和慕之则因为个人性情一个不愿意了解一个不屑于了解,但是慕之能上来是因为皇帝需要纯臣,需要真清流(当然皇帝也需要浊水来制衡大臣,所以结尾皇帝各打一耙一并敲打,看大家乖了之后再收编继续用)。
巡抚搞的是个大局,我个人觉得齐爹和二哥不算降智,是因为齐爹和二哥之所以小瞧秦也是因为秦一直只是个走狗,觉得还是可以将计就计的,加上二哥心里救弟情切所以才给了连棋烧粮的机会。而二哥之所以死也是因为第一二哥愧疚;第二,他不死会被刘带走折磨作为搞齐爹的工具,从二哥和秦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二哥手并不干净;第三,二哥死了朝堂更同情齐家,这个我们从之后钦差的态度都可以看出来,毕竟钦差也都是官场里混出来的,谁能确保自己是干净的,只能说刘巡抚做事太过,为人太狠。
关于小齐去火场救罗疏是送命这个看法,我个人理解是慕之是小齐让小乞丐找来的,然后慕之作为县令无法亲入现场,毕竟秦变态不知道会做什么,这件事情只有小齐能做,所以小齐也是很重要的。
另一个,罗疏向百姓说明齐家送粮看上去暴露了小齐,但其实小齐本身就会暴露,一直在临汾县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告知民众的好处更大,争取民心和正名是非常必要的,后面很多事情都铺垫了民心的作用,至于民心刚开始很愚昧,那也是因为百姓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我们本来就是日久见人心的。
关于查案是否有用,如烟是罗疏他们查出来的这个虽然没明说,但可以推断出来,也说明主角团的努力并不是完全没有用,而且罗疏在这样巨大的信息差距下还能立刻找徐仵作保下鹏程也可见其机智,最后其实也起到了作用,钦差们是一步一步动摇的。
关于刘婉,我一直觉得她是因为自己的精神内核选择了慕之,所以并不是她是慕之的思想附庸。慕之看似突然的喜欢也是因为他们对于圣贤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理想的认同,他们是灵魂上的知己。相较于罗疏,慕之和刘婉的共同语言更多,罗疏对慕之也总有一种仰慕而非平等的态度,对应的,慕之对罗疏也并没有小齐那么平等,这也是有几集慕之被骂的一部分原因。最后,刘婉大义灭亲,也并不是因为小情小爱。第一,她这样做会减轻对刘家的刑罚,因为刘巡抚那么发展下去迟早要出问题(刘做事太绝);第二,她心中的道义不能允许,某种程度上她甚至是出于对父亲的爱这么做的,她不希望父亲一直错下去;第三她不想慕之死,这几个原因都很重要。而她这么做并不突兀,她前面反抗态度的铺垫很多,比如对秦的鄙夷,对父亲的劝告等等。此外她并不是只靠几句话就捶死了刘巡抚的罪行,她确实有物证,之前有一处特别刻画了她进刘巡抚的书房,其实她举报已经很有说服力了,再加上物证就更加板上钉钉了。
然后是小齐,有人说他不像男主,他是没有那么聪明,那么有抱负,那么有野心,没有多少学识,可是他善良侠义纯真有小机灵。我其实觉得现在的作品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好像一个人在与爱无关的条件上优秀才值得被爱,然而爱真的是看这些吗?在我看来,爱是公平的,会爱的人才值得被爱,而小齐无疑是会爱也愿意爱、付出爱的人,他本身就是值得爱的人,再加上他对罗疏坚定的选择和平等的陪伴,这些都很难得。在这里我没有比较他和慕之的意思,因为他们都是非常好的人,而慕之也是形势所迫没有办法,他忠于他的理想,这本身就是他杰出的品质,他和罗疏没有在一起只是缘分没有到罢了。
最后我想说罗疏,这是一个真正的大女主作品。大女主不是女主要有多高的位置,多大的权力,而是她有她真实的符合人性的人物设定及发展,有自己稳定的思想内核。这部剧的很多女性也是。罗疏之所以流离失所依然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并不是来自天降金手指,剧里她正直的父亲是铺垫,幸福的懵懂时光也是铺垫。剧里的很多细节都让人物塑造不再是无源之水,包括剧里的很多配角,在此不多赘述了。
当然这部剧并不是尽善尽美,比如罗疏对齐家的态度转换从仇人到爱人的家庭这块虽然有少量交代但确实太少了,虽然罗疏很独立,这一块恐怕很难让她自己说,但可以让小齐来问,但后来小齐自己顾齐家的各种事情没顾上,要是能补上就好了(给太太们递笔)。还有前头判案有的地方罗疏确实太虎了,有点光环在身上,后面她给小齐拿药不化妆我都觉得很合理了——她前面就很虎,不过有朋友说她要易容的,这个确实做不到,过去是请仵作帮忙的,她自己可能确实不太会。
总之真的很喜欢这部剧,它不是把标签当人物,让标签们按照吸引人眼球的方式死去活来,而是在认真地讲好一个故事,讲好一些鲜活的有缺陷的人的故事。
感谢这部剧所有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