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丑两部与以往超英电影不同,其着重于结构小丑,带着观众解决:小丑怎么来的?(1)小丑到底是什么?(2)这两个问题,而我们只谈第二部:小丑是什么?

用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的概念来看,“大多数人”对于“小丑”这个能指(标签)对应的是“亚瑟”这个所指(实在),当提到小丑的时候大家毫不犹豫的默认了“亚瑟”就是“小丑”,但电影给出的结局是“小丑”这个超级面具(能指)是那个软弱、卑微、无助、迷茫的“亚瑟”创造的,而创始人“亚瑟”并不能成为那个最伟大的“小丑”,所以他被可以成为的人杀死了,杀死“亚瑟”的那位人在背景中完成割开嘴角这一小丑标志性仪式成为了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强大的、神秘的“小丑”。而这样的小丑故事大家会喜欢,因为刺激、宏大、烧脑。

“谁会关心一个平平无奇的“亚瑟”本身?”这个问题再提出时就是充满悲剧的。gray(侏儒)疑惑害怕为什么以前唯一一个不会羞辱他的同事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但是他从来没思考过为什么他不会羞辱他?gaga是什么呢?是大众具象化,将大众与小丑间建立一个与小丑有绝对相互作用的角色,她或者大众从来不会喜欢个这样的人。那么谁关心了,只有亚瑟自己能关心,其次才是他的律师。这时的主体是及其无助的,因为一切都需要自己来面对,但亚瑟是勇敢的,最后的结案发言中他承认了一切,没有把一切推脱出去说:“这一切是小丑做的”但没人关心他,所有人都是关系自己所期望的结果,所以亚瑟成了这场审判最重要的人同事也是唯一的局外人。

到片尾时我们才发现那场歌舞剧并未结束,亚瑟想妥协,但一切一切都晚了,妥协的小丑是没人喜欢的,绝对理智的小丑大家是无感的,而那个疯癫的带有理智的小丑是大家所追捧的,所以亚瑟得死,所以这悲剧需要两部才能给大家讲清。但群众想要的是符号的狂欢,而符号怎么诞生的并不重要,就像大家关心的是各种各样银幕上的疯狂小丑而很少关注那本致命玩笑中的中年杰克一样。

观众所关心的是小丑的狂欢,而小丑是怎么来的并不重要,太无聊了吧。

但万一你是亚瑟呢?(这才是影片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