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一个鬼故事抓眼球,月黑风高的夜晚,含冤的女鬼诱导人沉湖。鬼故事的主角通常是女性,在封建制度里的弱势者,唯有通过死后化作厉鬼来平冤。

就在最吓人的关头,镜头一切,一群身着红镶边的衣袖的小宫女聚集一堂,原来是正在说书,说书人就是我们的女主角成德仁。这里交代了女主的兴趣和志向,她喜欢说书,这是她在“东宫内殿宫女”这个被指派的身份之外最珍视的东西,是属于她的“自我”的东西。

后面的剧情会不断在说书这件事上call back,明喻小宫女在保存自我与听命王权之间的挣扎。所以一开篇费了不少笔墨铺垫是值得的。

说书的事被尚宫们发现了,在训诫的过程中,德仁的镇静与聪慧被“严厉尚宫”注意到,她觉得德仁日后定将表现不俗,有机会入主后宫。于是派她去给刚去世的瑛嫔守灵,提点敲打她:不管生前多荣耀,宫女就是宫女,没有资格死在宫中,但承受了圣恩,成为后宫就不一样了,就能像瑛嫔那样在宫中风光地下葬,这就是宫女最好的结局。

这个送葬的镜头,配乐悲伤,打光幽暗,烛火忽明忽暗,但“严厉尚宫”看向瑛嫔灵柩的目光充满了向往,充满了殷切的渴望。一悲一喜,更加凸显王权之下宫女命运的悲哀。

后面还有一个“慈祥尚宫”的登场,她在卧房里对德仁说:“服侍世孙殿下,本身就要有荣誉感与自豪感,若这份差事没了价值,那你的人生也就没有了价值,不要让事情变到那个地步。”语气是对德仁本身的担忧。比起送葬场合的严肃,卧室的场景更温馨。

所以“严厉尚宫”和“慈祥尚宫”是一组对照,前者以威逼利诱般的语气敲打德仁,后者则站在为你好的立场,一个“严母”,一个“慈母”,但她们引导德仁走向的都是同一个命运:好好侍奉君王,这就是你应该期待的人生。

但即使是“进入后宫”这个宫女最好的结局,就真的好吗?给瑛嫔守灵过程中,德仁意外与时任李朝国王英祖有了一段相遇,瑛嫔就是英祖的后宫,也曾是一个穿着红镶边衣袖的宫女。英祖赏赐了德仁一本瑛嫔撰写的著作《女范》,并说“你的命运,也与此书主人相似。”借英祖的口,这里提前预告了,瑛嫔的命运就是德仁的未来。

身为正一品后宫的瑛嫔过得好吗?通过人物回忆的蒙太奇,贵为国母,却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死去,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悼世子,他被他的亲生父亲也就是英祖饿死在了米柜里。(另外有一部电影《思悼》交代了此事的前因后果,这部剧的历史背景就发生在《思悼》之后)

而我们的男主人公李祘,作为思悼世子的儿子,小小年纪,在目睹亲祖父杀死父亲的狭缝里,心惊胆战地讨活,所以特别懂事早慧,生怕出错,他出场的第一个镜头,给了他在群臣面前奋勉读书上进的场景。

帝王家的亲情人伦是极其扭曲压抑的。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李祘的成长环境,于是有了“史记事件”。英祖的母亲出身卑微,是侍奉宫女的婢女(比身穿红镶边衣袖的宫女还更低一等),而《史记》里有一句话是“而母婢也”,英祖对此极其厌恶,这本书便成了宫中禁忌。

世孙李祘偷藏了此书,上一刻,英祖还勃然大怒要废掉他,下一刻,英祖打开书,却发现“而母婢也”那一页被撕掉了(女主帮忙解的围),英祖将之理解为李祘的孝心,心情立马又变好。看着跪地的世孙正惶恐地发抖,他一边斥责宫人,一把命人把他的龙袍取来,亲自给他的孙儿披上,深情地相拥,一副舐犊情深的模样。

伴君如伴虎,侍奉阴晴不定的君王的生活,充满了压力与恐惧。身为世孙的李祘,不能犯错,不能有把柄,不能有软肋。所以“史记事件”下一个情节,很快安排了李祘与真心关爱他的母亲在山顶的对话。李祘想找到守灵当晚偶遇的小宫女德仁,但母亲却欺骗说她已经离宫了,就是因为私情的羁绊会带来祸端,不如尽早斩断。李祘也很懂事,他的生活处境,不允许他有太多个人情感,即使他后来还想再去寻她,自己也会劝住自己“与我同行,太过危险”。

另外,借李祘母亲之口“便当她是离宫了吧,总比死去好”,编剧点了下题,又一次预示着女主德仁的结局。世人皆认为宫女承幸是天大的荣耀,但宫女自己的想法呢?天高海阔,难道离宫就一定不如死在重垣叠锁的深宫内苑好吗?

很快到了第一集的结尾,通过一个经典转场,小宫女跑着跑着就长大了(《大长今》也用过哈哈哈)。接下来都是明媚欢快的场景,简单几句人物互动就交代完德仁的生活,此时的她,一边有同僚好姐妹互相支持,一边还在继续读书写字和说书的志向。

给到一个慢镜头,德仁在树林里奔跑,阳光透过翠绿的叶隙,斑驳的光影洒在她脸上,她笑得那样开怀,和背景的春色一样青翠明媚,这也许是小宫女成德仁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候。

但紧接着,一个意外,她不幸落水,又碰巧被世孙李祘救起,上一个镜头里青春年少的美好戛然而止。很经典的英雄救美的浪漫戏桥段,但衔接在此处,却给人一种宿命般的悲伤。

第一集完。

P.S.查了下,是女导演女编剧的作品,果然气质和立意不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