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打开新洲爱情故事前其实早有心理准备,第一次上架时看过两集,未来架空的背景和熟悉又陌生的基因学说打得人措不及防,这次看下来,反倒这些概念化的东西完成了叙事,这种感觉还挺奇妙的。
从燕城到新洲,平行世界既视感太强,偶尔因为原著台词闪现而突然恍惚的瞬间都印证着这部新洲爱情故事是一部完成度相当不错的耽改剧,作为原著粉丝,这种程度的成功其实令人欣喜,而作为半个影视从业者,这样和而不同的改编其实是值得思考的,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纯属个人观点,分论点和标题都仅供参考,写得随心,只是为了参与这场不可说意难平的讨论浪潮。
(文中将以裴溯、骆为昭等剧中角色名区分费渡、骆闻舟等原著角色名。)
(文中引用或对比的其他作品都无拉踩之意,仅为理性探讨。)
一、审查压力下的叙事回归:情感表达的“去耽美化”
耽美或者说是纯爱,作为女频小说的一个分支,在接触之初,很难不将其与普通言情小说作对比。《默读》这本,正剧向得太过明显,耽美小说中剧情类作品相比于言情小说的显著特征得到体现:表面上看,即使删除主角间爱情线,也并不会影响大部分剧情的发展。这是因为耽美小说中的剧情推动常不以主角间的互动为契机,偶尔让人忍不住露出笑容的感情只是高浓度剧情的一个放松调剂,女性读者从言情小说中被凝视的客体代入中解脱,主角间具有平等的亲密关系,而非凝视与被凝视。这样的性别实验其实是女性作为想象力消费主体打造的理想化关系的乌托邦,而其实这样理想化的、离开性与身体的并肩作战是传统的男性叙事下非常常见的,兄弟、战友、朋友都可以代替。
同性感情虽可以为核心驱动力,但迫于审查原因,爱情降级,剧情表面上天衣无缝,实际因为角色行为动机模糊而缺乏合理支撑的剧情漏洞层出不穷,多以原著粉丝脑补、观众群体硬性解读来自洽。昭溯二人同居的原因,让裴溯奋不顾身救骆为昭的理由,裴溯前后态度的转变,骆为昭一次次的管束......在过审的红线试探,无法脱口的爱和感情脉络成为耽改剧中固定的隐秘情感符号:相视一笑的默契,目送的眼神,摩挲的肩膀,红了的眼眶,长椅上肩并肩的团圆等等。

小红书上对剧情的讨论多针对后半部分,以裴溯深夜和在书房挑灯夜读的骆为昭相遇并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对方的信任为节点,有不少帖子认为,故事从此之后串成了自己的因果链条。私以为,从这里开始的剧情变动有很多都源自原著爱情线的删除,在原著中,这里正是费渡发生自我转变的大节点,在渴望被爱又不敢向前一步的时候被骆闻舟步步紧逼、最后拿着那块破秋裤改造的抹布表白的费渡被改编削去,强烈的冲突和挽留以更直观的分离和回归代替,在极短的时间,以人物交心的谈话来代替感情线的更进一步,借爱情表露的那些转变通通失去落脚处,只能留下一杯冷水,一个目送,一段意欲不明又好似有所指代的台词。这或许是改编能做到的最大限度的努力了。
Priest在《文学报》的访谈中曾说,她认为亲密关系是一面棱镜,每个人都在别人身上投射自己。随着这些与感情线有关情节的删减磨平,原著中的人物弧光被二次折射,新的角色在编剧和演员的共同塑造下诞生。在原著读者和电视剧观众重叠的受众领域,大部分对主演塑造的角色与原著角色的评价是大同小异、和而不同。主演张新成和付辛博创造出了独特的人物魅力,他们强化了原著角色的部分人物特质,比如费渡适时的乖和恰到好处的脆弱、骆闻舟作为队长和战友的可靠与年上男的会照顾人等,但舟渡二人“一丘之貉”般的没脸没皮、双A对碰的性张力等人物锋芒被改得文明可控,原著骆闻舟通过爱和余生教会费渡的不自弃变成剧中骆为昭看着少年裴溯长大的养成系,原著中坚持不懈撩拨对方掩盖心事的费渡变成剧中有点别扭的回避型依恋。同样是在以命换命产生不舍,同样是坚不可摧的城堡上出现裂缝,当剧改后,直观的爱情冲突被删去,剧情也从费渡自我退缩想要独自离开的逃避变成了裴溯被骆为昭试探不信任的冷战;为了让裴溯追溯少年时期记忆直观化,又特意安排骆为昭去见证甚至帮助裴溯催眠。剧中的骆为昭仿佛被赋予了原著中的读者视角,在最后的行动中,裴溯在自毁方面的游刃有余和费渡一脉相承,只是骆闻舟和骆为昭的担心其实并不完全一致,骆闻舟一次次对费渡的人为干预使他潜意识愿意相信费渡是在求救、爱人愿意留下,知道他的定位消失是出了不可控的意外;而骆为昭自始至终从来没有这样的自信,他或许觉得裴溯真的会抛下他走向自毁,这或许是因为那杯错过的热水,也或许是因为在剧里他并没有机会说出的那句“你是我想要共度余生的人。”
不可否认,骆闻舟和骆为昭在对费渡和裴溯成长的路上起到了不容置喙的塑造作用。对费渡和裴溯来说,妈妈教他学会生命和自由,骆则教他学会爱。作为“甜选之子”的骆闻舟用一遍又一遍的爱把费渡一次次犯贱的自虐自残自贬小巧思磨平了,而受制于改编的骆为昭则自始至终透露着一种命运被操控的无力感,priest在访谈时曾说她认为默读有一个缺点是后期诸如郎乔这样角色的工具人化,还没有反派和猫有意思。而在剧改里,这个缺点因为角色的删减和主要配角戏份的增加显得不那么明显,但是骆为昭这样的核心角色却除了推理推动案件外,对全局的掌控力和自信感都降低了,就连对裴溯,他也始终是略显无力,连拥抱都不能,裴溯被带走时的“你不去”,或许是这样的环境下他能做的最大挽留和挣扎了。
二、类型去同质化:工业精品的脱颖而出
这几年的耽改,本来就是资本追逐红利跟风的创作惰性与市场投机心理的部分体现,原著作者priest因为笔下其他原著作品如《镇魂》《天涯客》(改编剧《山河令》)几乎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认为《默读》的影视化作品从一开始就会收到各方关注,也会受到资本的青睐,这当然有利有弊。
看剧时,我就一直在感叹剧的制作精良。从主角到配角的演技过关形象服帖,场景的风格化与某些华丽得甚至去现实化的布置,调色和构图也很讲究,对角色和剧情的删改调整也都没有损伤故事内核,可谓是良心且用心的主创制作。美中不足的或许只有主角两人像活在两个次元的妆造以及一些叙事及音效上的细节。
《默读》是很适合影视化的作品,priest总习惯性自黑说这部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是缝缝补补糊面,后期节奏乱了影响口感——诚言,《默读》复杂的叙事,前后跳跃的线索链条确实对于改编来说是个挑战,原著读者基于对原著充分熟悉的前提下可以看懂的故事,在影视化的过程中却必将迎来新的观众群体和新的问题。在对原故事一无所知的基础上,如何讲好故事、传递情感、表现社会议题、引发观众深思,或许主创团队也多次探索过。
影像记忆是独特的,或许在多年之后,剧中人物的爱恨纠葛都已忘却,某些一闪而过的镜头却能够被深刻记得。裴溯生死交际的白色棺椁,骆为昭从鸿福大观一跃而下的红骰子散落,旋转的决策币,周鸿川收藏在承光公馆的“燃烧的大树”,杨曦和邹凤被捕时困于一方天地的光束交汇......在默读的视觉呈现中,所有人都在追求美,具象化的意象模型以惊心动魄的方式排列展开,高冲击力感染力的影像优势挥发,《默读》改编剧在目前已上市的一众耽改中脱颖而出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华丽意象的背后,也会让人产生疑问,这样的艺术表现方式对于原著现实主义的沉重是否是一种消解呢?我的观点是否定的。当刑侦的现实背景被抹去,某种程度上反而消解了改编剧类型化的问题。而从燕城到新洲,不变的是阶级差异下的众生相,不变的是对天理昭昭的追求、对求根溯源的渴望,不变的是现实主义的风骨、浪漫主义的血肉,在放弃水到渠成的模板后,剧组探索出的跨媒介改编之路值得敬佩。
三、价值观的探索:平衡商业诉求与表达
追根溯源,虽然是以男性为主角,但是《默读》潜在要处理的是女性的核心问题:被控制的人格、被禁锢的心灵如何能够获得自由和爱。在知道《默读》改编之初,作为原著读者,我最担心的其实是对原著中案件呈现所带来社会议题的扁平化,女性在亚文化创作中的主体性和主导一切的父权逻辑之间的矛盾能否被合理表达,看起来,编剧交上了一份另大部分人满意的答卷。
“女性在BL中消费的不是男人,而是对性别本身进行拆解的可能性。”《默读》改编剧,放弃了对性少数议题的消费,失去了在国内市场的宣传营销,传统的流量逻辑没有伤害到它的叙事质量与价值表达,友情、忠诚、信仰这样更广阔的议题被看到,耽改剧不再是对主要角色爱恨情仇的众星捧月,配角尤其是女性角色的闪光同样熠熠生辉。通过男性躯壳传递女性声音不再是一种妥协,而是对价值观深刻挖掘后以幻想重构权力秩序的一次有益尝试。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像这样的好剧集可以越来越多并过审能播,相信角色的自由意志和价值观的传达是值得市场消费的,也是需要市场珍惜的。
小结
耽改剧的危机揭示了娱乐产品在表达与政治、商业间的艰难平衡,当“耽美”从亚文化符号变为被规训的消费符号,其叙事困境同样是当代文化生产与跨媒介叙事的困境缩影——如何在夹缝中讲一个既真诚又能存活的故事,或许答案远在创作之外,或许答案就在你我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