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是李玩在电影中的年龄;
狗,是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据说是这个片子原来的名字,这个名字真的很好,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改成了《狗十三》
《一条》的专访中,有这么一段:“在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里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和父母之间曾经的阴影会慢慢弥合、遗忘,甚至会慢慢地原谅。但我们不是通过沟通的方式,我们是通过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把它咽下去。这种和解,导致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你可能只是因为你自己也为人父母,于是可以体谅一部分东西,但是曾经留下的伤痕并没有完全消失,其实它还在。”
有一次我在书店看书,那是一个很安静的环境,有一个小小少年走到我面前,轻声问我:“阿姨,你在看什么呢?”
我将我手上的书面递到他面前,说:“你可能看不懂这些,你可以去看看那边的漫画书。”
小少年并没有走,可能因为我是唯一一个认真回答他的人,他盘脚坐在我旁边,开始认真地和我聊天。
我实在不忍拒绝一个渴望沟通交流的孩子,于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他聊了起来。
大部分时候都是他在说,我在听,小小少年说着说着变得兴奋起来,声音越来越大,引来无数其他顾客抗议的目光。
我发现了周围异样的眼神,连忙对着他做了一个“嘘”的手势,说:“小声点,不要影响别人,乖!”
小小少年难过的低下头来,说:“为什么,你们大人都要我当一个乖孩子呢!”
小小少年在说出那句话时的表情,到现在我还是会经常想起来。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不理解,和被迫接受后的失落和迷茫。
我有一位朋友,年近50还在治愈童年的伤害,每次她谈到童年生活时,谈到她父母对她的粗暴伤害后,她总习惯用“我现在很幸福,不过,我还在学习原谅他们”来结束每一次的控诉。
电影里的李玩被父亲一顿暴打后,开始变得变得乖巧、懂事,开始学会沉默和妥协,开始收敛自己的小脾气,开始顾全大局,在陪长辈出席饭局时,吃起了狗肉,学会说“谢谢!”。
我们从小听到大人最多的话,就是:你要乖一点,你要听话一点,你要懂事一点……
成长是什么,成长不就是从放声大哭到捂紧嘴巴的过程吗?!
从呱噪变得安静,从不懂事变得懂事,从肆无忌惮的大哭变成低声抽泣,到最后不再流泪……
我们全都在接受“教育”着,从天然的本我,变成了世俗的“我”。
每一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最后的归途不过是学会规训自我,成为一个“大人”。
这样被动成长,首先从学会如何选择开始,如何妥协于他人,如何服从于大局,如何说服自己将不满压制,如何去让别人满意,自己也能“快乐”!
我们都是被从儿童的世界,猛地拎到成年人的世界里来,学习成长。
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具有豁达和坦然的天性,只是,大家都学会将不满深深地埋葬在心底深处。
当我们再也无法对这个世界竖起中指时,那么我们都活成了那条和那条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