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艾米(amylin_writer)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从零开始创造是最难的,因为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如果再加上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更是难上加难,很多人面临这样的状况,心中就会打退堂鼓。
电视剧《功勋》之《黄旭华的深潜》中,黄旭华从一个小小的潜艇研究员开始,在没有任何技术支持以及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成功钻研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他靠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建议先关注,再慢慢看,以防不小心手滑找不到了。

年轻的黄旭华刚开始是新海造船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员,在一次苏联专家指导仿制鱼雷艇的项目中,黄旭华一直询问苏联专家各种无关仿制鱼雷艇的问题,而是更深入的研究问题。
苏联专家没有回答黄旭华的问题,而是指出按中国当时的工业水平,还无法制造舰艇,只要学会仿制就可以了。
黄旭华坚信其他国家能制造舰艇,中国肯定也可以,他不想只做仿制舰艇,他想自己研制舰艇。黄旭华自己私下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他不断地寻找机会询问苏联专家各种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困惑的问题,摸索前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对于每一个人的工作和未来都具有深远意义。
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要敢想和会想。一个新想法产生以后,由于周围的人都不曾想过,所以肯定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或嘲笑,更不可能有人会支持。只有拥有坚定的热情和信念,才不会在“被大家泼冷水”以后而放弃。

由于黄旭华一直对研制舰艇拥有强烈的热情,他被招募到核潜艇研究团队,承担起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艰巨任务。

当时研究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国外专家的经验和技术支持,研发资金也非常紧张。为了节约经费,研究团队的所有想法都只能在纸上进行,不能轻易做实验。为了节约研发时间,研究团队也要避免少走弯路。
黄旭华有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具有研究的统筹思维,所以被提升为研究团队的带头人,这套方法就是——巧用“三面镜子”。

第一面镜子:放大镜
黄旭华在研究的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去搜集国外期刊上的各种资料,把有关核潜艇研制过程中的各个模块的技术资料都找来,比如:船舶类的、机械类的、动力类的、燃料类的等等。
黄旭华通过研究国外期刊上的大量技术资料,可以开拓视野,吸取经验,拓展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思路。

第二面镜子:显微镜
国外期刊上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资料非常多,并不是所有资料对核潜艇的研制都有帮助,黄旭华会从中仔细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剔除其他资料,节约了时间。

第三面镜子:照妖镜
黄旭华不盲目相信国外期刊上的文章,他带着批判性思维阅读资料,对于有疑虑的内容,他敢于推翻国外期刊上写的做法。
黄旭华用扎实的研究数据,证实了国外期刊上写的研究方向是不合理的,另辟蹊径,找到了研究的正确方向。

在工作中,吸取他人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想要高效运用他人的经验,就需要有的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了保证有效性,还需要对他人的经验进行验证,不能盲目地拿来就用。

重大项目涉及的人和物料非常繁多,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偏差就会造成整个项目的失败。
黄旭华把核潜艇研制的不同模块分组,责任分配到每个人,各零件的生产遍布全国各地的工厂,他请研究团队的工作人员亲自带着算盘到各工厂逐项检验核算,保证生产过程中的零误差。

在核潜艇正式下水试验前,黄旭华亲自带队对每一个零件进行反复检验,哪怕一个螺丝钉都不放过。
由于受到国外核潜艇下水试验的好几次事故影响,海军将士们都抱着牺牲的精神准备试验。黄旭华相信经过严格地演算、实践检验、现场检查,安全是有保障的,他打算亲自登艇试验,为海军将士们打气。

对于没有做过的工作,大部分人会因为心里没底而担心害怕,克服紧张的唯一办法就是做足准备。充足的准备让人内心充满了底气,在工作时会更有信心。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反复细致地核查,就能把可能出现的风险排除。
对于每一个职场人来说,创新精神都是核心竞争力。高效的创新不是完全的发明创造,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突破创新。带着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可以找到更准确的方向。脚踏实地地实践,在做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最终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END-
带你发现更多美好,分享经验,为你赋能,欢迎关注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