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短片的剧情很简单,索菲是转校生,加入了学校引以为傲的合唱团。由于全国合唱比赛的到来,教师考虑到索菲是新来的学生,要求她在以后的合唱中对口型默唱。在这之后她陷入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这个秘密被索菲的新朋友丽莎发现。她们捅破了这一秘密,但却被老师进行“思想教育”。但最终,大家没有被洗脑,用孩子们自己的方式对所谓“公平”进行了无声的抗议。

从学校层面来看,故事一开场,校长表明:任何人都能加入合唱团。这是来自教育中上层管理者的立场和要求。他当然知道比赛的重要性,他也知道有新鲜血液要加入合唱团。也许他真的是出于教育集体公平的愿望立下这一规矩,但对于后续实施并没有体谅老师的工作,也没有考虑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他有没有默认教师的不当行为?这一点我们无从得知。他的理想主义是公平和效率都同时存在,同时得到。

从教师层面来看,短片中的教师实行了校长的要求“所有人都可以加入合唱团”。然而作为教师,她的做法是区别对待学生。让音乐能力更高的学生放声歌唱,而对于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给予他们加入的资格,但是断绝他们唱歌的权利。她自认为让每个人上台演出就是公平了,但这种公平就像她每次课后给同学们的糖果一样——维持表面的公平。而真正的公平要遵循“差别原则”,对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进行补偿分配。应用于教育中,这种补偿实则就是老师能为基础一般的同学给予的辅导助力。而影片中的教师在这方面则表现出懒惰、冷漠、不作为。看着一个个孩子因自己的音乐能力被否定、被禁止唱歌而陷入自卑,却没有尽应尽的责任。

当然,辨证来看,也许老师的决定也有来自学校层面的压迫。也许教师的堕落和学校这样的形式主义体制不无关系。为了达到学校所要求的目标和去瑞典的愿望,她为了成功的效率不择手段,忽视甚至践踏了教育公平。这也是教师自私的一种体现。她的原则是为了效率,可以降低甚至牺牲公平。

在观看过程中,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另一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里面教师对于唱歌水平不同的同学的处理办法是让音色更好的同学有一小部分领唱,其他同学合唱。我想,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处理办法,既能够保证公平,又可以对其他合唱同学起到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