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集第一个案子很猛,对吧?因为这正是我们在媒体上常见的典型形象:那些令人憎恶的 “问题少年” 模板。基于朴素的善良情感,我们本能地希望从重惩处,并且憎恶刑罚对他们的宽容。这类声音确实不容忽视,因为对于那些有恃无恐、明知故犯的未成年人,过度宽容甚至可能成为犯罪的诱导因素。

”为什么判八年?应该枪毙!这种人根本改不了!“

我们带着愤懑、怨怼、同情、悲悯,发表出这些声音。这或许是多数人被良善驱动的情感终点了。

但严刑峻法能解决根本问题吗?以83年的严打举例,历史呈现出 “刑事案件上升 — 严打 — 案件反弹” 的循环轨迹。剧中展现的少年们性格迥异,犯罪成因错综复杂 —— 要知道,我国有几亿未成年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平等的接受家庭关爱的机会,没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条件。未成年犯罪与成人犯罪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这往往不只是个体的过错,更可能裹挟着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责任。甚至很多时候惩罚孩子不如问责家长。

我们普通人可以保持朴素的情感立场,但司法机关若仅依赖加重刑罚、降低刑责年龄等惩戒手段来遏制少年犯罪的话,那将会是不幸的。这也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对未成年人恃强凌弱。

所以觉得这部剧的价值是一个契机,是一扇窗子。让我们了解司法机关的态度--他们不仅要制定宽严相济的刑罚政策,同时也在探讨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以及预防他们犯了再犯。

对未成年人有超越刑罚的警示作用,而其最重要的启示,是向所有成年人,尤其是父母和监护人传递一个信号:功夫在案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