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了挺多,但改得不好。蛮单一蛮平面蛮商业的。

有些话有些情节实在是尬呀,尬到我一个人坐在电影院刷着党课看了都想立马逃走的程度。

编剧导演不用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橘生淮南》真的不适合拍电影。它里面的心理活动、人物关系太多太复杂太微妙,电影这一载体的容量明显不足,也难以深挖。

~~~~~~~~~~~~~~~~
就表演来说,张雪迎对洛枳气质的拿捏还算到位。看电影之前我担心她会不会像晁然那样,把洛枳演得太过明媚,但其实还好。(朱颜曼滋版的洛枳仍然是我心目中的top1就是了,99%还原洛枳,张雪迎和胡冰卿的演绎都略柔弱)

拉胯的剧本限缩了演员的表演空间。电影里设计了洛枳为朋友出头而泼东西、觉得不公平争领唱的情节,俨然变成了一个仗义大姐大和权利斗士,洛枳的锋芒不该是靠这样来展现的。

洛枳的高中时代乃至大学,大部分都是一个人度过的,这样才能孕育出她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而电影里几乎没有给她留下独处的时间。不明白为什么电影要给她高中安排一个闺蜜,两个人还一起聊喜欢盛淮南这件事,原著里她和郑文瑞并没有那么亲密。

还有爱读书、善思考、善洞察,自尊敏感又倔强,能言善辩但平时不喜说话,她这些吸引我的特质好像也没有被编剧和导演get到。电影里的洛枳辗转于家庭和学校之间,仿佛整个青春只做了暗恋盛淮南这一件事。而原著里她有更广阔的经历和更复杂的人际关系。

~~~~~~~~~~~~~~~~
电影的盛淮南是所有影视作品中我最中意的一版(仅指长相)。但再合适的演员也拯救不了一个不用心的剧本。剧本对盛淮南的刻画也单薄化以及美化了。给人感觉善良温厚人畜无害极了,骄傲和“渣”几乎没有。

高中时期还比较符合,有那种天之骄子受人追捧的感觉,让人远远观望着不甚了解,总蒙着一层发着光的滤镜。后来家里遭受变故,他替考最后被开除学籍而落魄的经历,这些挫折电影里也有一定的展现。

然而在感情方面,原著里的盛淮南并没有那么纯情、坚定和专一。电影里直接省去了他分手后与叶展颜的纠缠不清,以致于他大学和洛枳的恋情发展过于顺利(与原著极其不符)。按照原著的描写,他其实在洛、叶之间摇摆了一段时间,绝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决绝地拒绝叶展颜。最后他的那段自白,颇有点《初恋这件小事》的意思,搞得他很早就开始注意甚至喜欢洛枳似的,我认为不太恰当。

~~~~~~~~~~~~~~~~
电影着力描写洛枳和盛淮南的感情线,把他们感情的阻力仅定位在在两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我读原著时倒认为主要的阻力不在这(虽然放到现实中这可能会是最大的阻碍),从洛枳的视角来看,盛淮南对前任关系的迷惑处理、变故后消失的一年,才是最折磨人和消耗感情的地方。

除此之外,洛枳和盛淮南的感情中间其实还有一个人——张明瑞,他是盛淮南的兄弟,在盛淮南之前就喜欢洛枳。电影完全忽略了这一层关系,把他打造成一个什么电影社的社长,拍了一场奇奇怪怪的土味电影.....

洛枳去盛淮南姑姑家做家教的这一段,电影也全无提及。也许是考虑到电影的篇幅吧,但姑姑是个蛮有魅力的角色,有传达一些人生智慧,删去还是有点可惜。

原著作者八月长安借洛枳,表达了大量的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对人际关系的洞察,这些是使《橘生淮南》从同类的青春小说中脱颖而出的地方。而电影对此置之不理,把这个故事拍成了纯爱中掺杂着家庭纠葛的俗套青春,缺乏深度和新意。不仅不能满足挑剔的原著粉,想必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也不会买账。

~~~~~~~~~~~~~~~~
我在读原著时,对几个情节印象很深:洛枳在楼梯间碰到盛淮南给叶展颜一遍遍讲sin函数;洛盛两人去后海玩,坐在三轮车上和蹬车的大爷谈天说地;两人去k歌,洛枳觉得盛淮南音乐品味很不错;两人夜半翻进圆明园等日出,第一次亲吻然后笑场。

私心期待电影对这些情节能有所呈现,但事实证明编剧导演与我没有默契。

原著中洛枳耳机里常放的《Free loop》《You’re beautiful》《爱尔兰风笛》,后来也成为了我的循环曲目,而这些都在电影里不见踪影。诚意还是不够啊。很多本该有的东西的不在场,让我怀疑电影制作者是否有细读原著,是否对故事和人物足够喜欢。

~~~~~~~~~~~~~~~~
原著小说《橘生淮南》是我很难得一口气看完的作品。我在高二时读到,边读边为二熊的洞察力和笔力叫好。它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我对大学的想象(虽然现在破灭了)。我也在洛枳这一人物身上感受到很强的共鸣。所以即使看到朋友圈有人吐槽这次翻拍的电影,我也第一时间去到电影院,想看看视觉艺术会怎样来演绎它。结果确实很烂,与我心目中的《橘生淮南》相去甚远。感兴趣的朋友还是看看原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