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一上映到今天,十几天过去了,今天我刚刚三刷完封2。这十几天的心情起伏变化属实是近期之最,很多话想说,之前一直憋着,但现在封2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基本已成定局,所以还是想自己复盘一下。
我是封1的忠实胫骨,在电影院刷过7次,后面在流媒看过几次已经不记得了,可以说此前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让我这么上头过。现在想想,封神这个系列电影,怕不是真的有什么业力在身,无论是第一部的好,还是第二部的坏,都那么让人难以放下。换作别的电影,再烂再诈骗,看完骂两句就算了,也就封神,十多天了我还在看各种分析猜测。
还记得封1的时候,看完电影,得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一直沉浸在各种电影相关物料里不可自拔,幕后纪录片也好,封神训练营也好,主创采访也好,各种同人二创也好,那时候是真的很开心。可是看完封2,从一开始的迷惑不解,到愤怒无语,再到现在几乎只剩心累,何以会产生这样天差地别的观影体验?简单的说“期望越大所以失望越大”根本无法形容我这一路的心理变化。
头两天刚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我的第一观感是比不上第一部,但也绝不是烂片(到今天我也保留这个看法,保留五星也是为了对冲一下恶意的一星)。我感受到的首要不对劲的是姬发和邓婵玉那似是而非的感情戏,但此时还没有心思去分析不对劲在何处,而且影片也确实有不少亮点,在第一遍观影的时候是有新鲜感的,又加上陡然开出了个6.5的低分,出于对封1和对姬发的感情,我当下是很难过心伤的,所以也发帖为封2鸣了不平。
然后才开始看很多对封2剧情不合理地方的分析帖,以及许多许多“我为封2改剧本”的帖,可以说越看我就越心凉,广大有才的曾经的封1自来水看得比我透彻多了。一开始我也觉得是剪辑的问题很大,比如最后十分钟在法坛姬发刺闻仲额中眼显得拖沓的问题,也许调整下剪辑,观众的离场感就能好很多。
但越看我就越明白,问题的根源是剧本主线的跑偏,才导致姬发一众人物的人设崩塌和游离工具化。到底当初是哪个天才想的以爱情为主线来写封2的剧本?有封1的剧本珠玉在前,又是如何通过的封2剧本?而且很明显后期补拍也是顺着前期的剧本来的,最多就是删减了一些太直白的感情戏,但某些镜头语言又还是在明晃晃引导观众往爱情方向走,戏外主创和一些观众再怎么找补说是战友情也显得很苍白无力。
封1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在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成功塑造了多个能令人共情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是真正成功的群像,刻画人物所用笔墨在精不在多,短短三场戏伯邑考就成为了所有人心里的白月光。但封2背离了这一点,绝大多数角色都成为了推剧情的工具人,连主角姬发都给人一种一直在忙但不知道忙什么的观感,而就算是被称是唯一出彩角色的邓婵玉的刻画,其实也很空洞,对此也有太多分析,我不想再赘述了。
我是封1的胫骨,但我也是姬发的角色粉,从初一到今天,我几乎每晚都在为姬发心痛。我为什么说封神第二部“杀死”了姬发?不单单是姬发没有成长的问题,而是封1里的姬发在这一部里连灵魂都被剥夺了。明明我在戏外的每一张海报里都能看到那个勇毅且有急智有谋略的姬发,但在电影里却没有。这是我今天三刷完最深刻的感受。二刷时我还能保持平静,三刷却是越看越无力。

明明于适演得很好,明明他流泪心痛的样子也能感染到我,但我无法自欺欺人。封2的姬发不是从封1时间线延续而来的姬发,那个在晨光里穿过麦田满身伤痕千里奔马回家的姬发,不会是这样的。我前些天在上面的剧照下评论过“我们小发才不会轻易放弃”,到今天都还有朋友给我点赞。
在我心里,明明姬发才不会轻易认输,才不会说投降就投降。姬发会在哥哥面前略显天真地说:“我正在想办法呢!”但只要看着他的眼睛,你就会相信他真的会努力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龙德殿和宗庙,殷寿两次要他弑父,或以退为进或虚与委蛇,姬发都是那个主动破局主动反抗的人,何以到了第二部他会说“我已经尽力了”“我认输”“我投降”?经历过封1的种种,姬发更不可能天真地认为自己死了殷寿就会放过西岐臣民。
我且当编剧在第二部想写的是姬发在经历了父兄之死后,产生ptsd因而自厌自弃,但且不说目前没有剧情能体现这个心理转变,就算有,我也很怀疑是否能让观众信服。至少就我自己而言,我是不会信的。
封神第一部里的姬发,其实已经挣脱了银幕,成为了我们每个爱封神爱姬发的观众心里活生生存在的一个人。编剧以笔操控他,让他说“我投降”,让他摇摆不定,让他强行“善良”,还想让观众接受这个新的姬发,我只想说,没门儿!真正的姬发哪怕不存在于银幕上,也会在我们心里,和西岐共进退,想尽办法和殷商抗争到底。
就这样吧,封神第二部“杀死”了姬发,但真正的姬发会一直活在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