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真的是槽点满满,剧情拖沓,台词雷人,情节推动跟雷人美剧差不多,到了需要推动剧情的时候就"we need to talk"。人物塑造也是一托,前后没有什么逻辑。
1. 邓婵玉与闻仲
邓婵玉、闻仲作为殷商的大臣这两名角色的责任边界较为模糊。不同角色的“职责半径”本就该有清晰的边界。
商对周对发动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的正义性,邓婵玉作为一名将军,这不是她该考虑的事情。作为一名出生在军营,成长在军营的军人,她首先要做的是坚决的执行大王的命令。影片里,她动摇甚至对于战争的正义性产生质疑显得很突兀。这种越位的反思,让人物的行为失去了合理性。一场战争是否正义,往往是更宏观的战略层面的问题,这该由决定开战的统治者或高级谋士来考量,而非负责执行这些决定的前线指挥官。
闻仲作为托孤重臣,既对殷商王朝的存续负责,也有资格审视君王决策的合理性,他的“反思”是身份赋予的责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义务”。他那句“忠于大商”,本身就为这种反思埋下了合理性的伏笔,当他看到殷郊的遭遇、目睹战争的残酷时,内心对战争正义性的动摇,会非常贴合他的地位和立场。
我觉得乌尔善导演要是想翻拍封神,在封神的基础上做一些改编的话。如果这个闻仲非要死的话,倒是不如让闻仲先打一场战争,然后让闻仲去怀疑这场战争的正义性是否,这场战争的动机是否具有正义性。当他觉得这场战争不再具有正义性的时候,他反过来去发动政变,但是失败了,然后死了。我觉得这比死在战场上可能要更好一些。
2. 姬发
作为周军阵营的核心领袖,他在影片里的表现确实太“飘”了——既没展现出统帅该有的决断力,也没立住“伐纣”的核心动机,反而被模糊的情感线拖得不像样。
说他对邓婵玉有爱情吧,两人的互动浅得像一层纸,没有铺垫也没有张力,更像是为了凑“敌国恋”而硬拉的关系;说他没有吧,他的很多行为又确实透着无原则的“心软”,比如对敌方将领的过度共情,甚至影响到对战局的判断。这种模糊不清的设定,让他既不像个有血有肉的领袖,也不像个立场坚定的复仇者,反倒成了“圣母心”的代名词。
姬发作为伐纣的核心人物,本该带着“救民于水火”的决绝,但影片里他的犹豫和摇摆,完全撑不起“周武王”的历史分量,别说当皇帝了,就连当个合格的统帅都显得勉强。这种人设崩塌,让周军这边的叙事也跟着软了下来。
3. 殷寿
关于殷寿的性格原因,是因为小时候他他爹就是不要他,这个抛弃他了,所以他一心一门心思想当王,这个刻画是没错的, 殷寿的“童年创伤”作为动机,用来解释他“渴望权力、不择手段夺位”是合理的。 但是跟他后续的残暴统治好像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历史上不少夺权者手段狠辣,但掌权后未必会以虐杀为乐: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够决绝,却开创了贞观之治;朱棣夺位后铁腕治国,但也有编《永乐大典》、拓疆土的作为。他们的“狠”更多是针对权力对手,而非无差别地践踏百姓或亲信。但殷寿的残暴(比如对质子的虐杀、对伯侯的屠戮)更像一种纯粹的施虐欲,这种行为如果仅用“童年缺爱”来解释,就显得单薄了仿佛他的残暴只是为了“坏”而“坏”。电影里面对于他小时候的描述就显得有点多余了。
4. 截教与阐教
原著里阐截两教的争斗,更像不同立场、不同理念的碰撞(比如截教更重“有教无类”,阐教则更依附于“天命”),并非简单的“善恶对立”。电影把截教中人近乎妖魔化,既简化了原著的复杂性,也让“封神之战”的深层矛盾(比如天道与人心的冲突)变得单薄。
5. 其余人
其余人就都是工具人了,没什么可说的,拍的跟大傻x一样。